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热点 > 正文

股权质押风险发酵,股价跌幅超七成,“国内RNA疗法第一股”如何踏准“小核酸风口”走出低谷?

发布时间:2024-03-19 15:17:05作者:刘晓梅来源:

曾顶着“国内RNA疗法第一股”光环上市的圣诺医药,今年以来股价已累计跌幅超75%。更加让投资者担忧的,似乎还有更大的股权质押风险正在发酵。


昨日,圣诺医药发布一则公告引发港股股价暴跌,跌幅扩大至20.48%,最后股价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收盘,续创历史新低。



今日开盘,圣诺医药股价虽然较前一个交易日有小幅反弹,但上市两年多以来,圣诺医药股价一路下滑,跌幅近九成。截至今日收盘,圣诺医药报每股8.19港元,市值仅剩7.18亿港元。



市场观点分析认为,小核酸药物融资热度持续高涨,国产小核酸药物正蓬勃发展,作为细分领域备受关注的创新企业,圣诺医药曾被赋予较好的估值,但随着亏损不断扩大,未来还能否在这条赛道上持续领跑,投资者掏出真金白银的热情似乎正在降温。


上市即巅峰

数百万股质押逼近爆仓?


圣诺医药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RNA疗法生物制药公司,公司研发管线主要聚焦肿瘤、纤维化疾病、病毒性疾病及心血管代谢疾病。


陆阳是圣诺医药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和乔治敦大学医疗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曾担任美国诺华公司Genetic Therapy Inc的实验室负责人及资深科学家。


2021年年末,圣诺医药借助“18A政策”成功登陆港交所。在冲刺IPO之前,圣诺医药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2.7亿美元,吸引了普华资本、基石资本、弘陶资本、隆门资本、旋石资本、仙瞳资本、阳光融汇资本等一众明星机构的支持。


上市后,圣诺医药股价一度冲上超100港元/股的高点,获得了一众资本机构的长期看好。然而,由于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上市,圣诺医药2021年—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均为零,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13亿美元、8829.9万美元、3795.9万美元。


股权质押是上市公司股东获取资金的常用手段,即股东(出质方)以其持有的股权作为抵押品向券商、银行或个人(质权方)融资的行为。由于股权质押的价值是以股权作为担保物的,股权价值的波动会对质押物价值产生影响。如果股权价值下降,可能会导致质押物价值不足,从而增加融资风险。


因此,股权质押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风险点。尤其是在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股权质押方如果无法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可能会被迫平仓,进而对股市产生系统性风险。


昨日(3月18日)圣诺医药公告指出,圣诺医药执行董事戴晓畅所实益拥有的9.95万股公司股份,已于2024年3月15日被强制出售,原因是在金融机构发出保证金补缴要求后未获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圣诺医药第一次因股东股权质押被强行平仓了。


3月初,圣诺医药同样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陆阳所持有的156万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78%,在2024年3月7日被强制出售。原因同样是在接到保证金补缴要求后,未能及时满足补缴要求,进而触发了强制出售机制。


陆阳作为圣诺医药的“一把手”,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他是单一最大股东,持股公司15.71%的股份。


根据圣诺医药2023年中期报告,陆阳和戴晓畅是圣诺医药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持有公司股权14.83%和9.65%。


据港交所股权披露的记录显示,戴晓畅于3月1日以每股均价13.2884港元售出圣诺医药-B 61万股普通股股份,价值约810.59万港元。售出后,戴晓畅最新持股数目为792.79万股股份,持仓比例由9.74%降至9.05%,仅次于大股东陆阳博士。


短短半个月,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接连因股权质押被强行平仓,对于全市场而言显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更让资本市场投资者担忧的是,在9.95万和156万股公司股份被强制出售之后,由戴晓畅所拥有664.05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7.58%),目前也正处于质押状态。而且,倘未能提供令其满意的还款计划,这笔664.05万股的被质押股份,也有着或将遭到强制出售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融资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股权质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困境,但也潜藏着股市系统性风险爆发的诱因:高质押比例的股票不但容易导致自身股价的闪崩,也会因券商在强制平仓过程中低价抛售爆仓股票,加剧整个股市的震荡。


与一路下滑的市场表现相悖的是,圣诺医药在2月29日曾发公告表示“并不知悉导致股价波动之任何原因”“公司业务营运及核心产品研发并无重大不利变动,管理团队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仍充满信心”。


理想很丰满

钱从何来成最大考验?


圣诺医药所处的小核酸药物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实际上,圣诺医药之所以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认可,其信心的背后是对投资者对企业专注RNAi疗法的看好。


据悉,小核酸药物具备不同于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独特优势,可靶向传统药物分子无法成药的靶点,而且具有安全性高(给药剂量小、频率低)的特点,可实现数月甚至更长周期的给药间隔,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


2024年,国内小核酸领域商务交易(BD)一片红火:


1月3日,瑞博生物宣布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BI)达成合作,授予对方关于脂肪性肝炎(N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这笔交易的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


1月7日,舶望制药宣布与诺华签订两份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诺华向舶望制药采购了多款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小核酸药物,首付款高达1.85亿美元,总交易额更是达到41.65亿美元。


开年这两项合作的交易额已挤入历年小核酸BD交易额TOP10,尤其是舶望制药的42亿美元出海,不仅是2024开年以来交易金额最高的一笔licence-out,从首付款来看,已经排进中国药企出海交易Top10。


根据沙利文统计,小核酸药物全球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0.1亿美元已增长至2021年的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7.8%。未来随着针对患者群体广泛的小核酸药物的上市,将进一步驱动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全球小核酸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将突破100亿美元。

(全球siRNA、ASO药物销售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国信证券研究所整理)


另外,有观点预计到2030年我国小核酸药物市场将达到100亿元,小核酸药物赛道即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市场想象空间巨大,小核酸药物赛道一开始也吸引了大批企业积极布局,但由于在RNAi疗法研发中暴露出来的剂量限制毒性和疗效不足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许多生物医药公司纷纷退场。


据公开资料,圣诺医药管线较多,除了抗肿瘤领域产品外,圣诺医药的研发管线还涵盖了纤维化、医美、抗病毒、心血管、补体介导等疾病领域,其中基于PNP和GalAhead递送技术开发的项目多达20余款。



其中,STP705是圣诺医药最为核心的产品,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产品。2017年,美国FDA曾授予STP705治疗胆管癌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孤儿药资格,目前,STP705有三项优先推进的临床研究:一项针对鳞状细胞原位癌(isSCC)的后期临床试验、一项治疗基底细胞癌(BCC)的已完成的II期临床试验,以及一项用于脂肪重塑的I期临床试验。


2021年7月,圣诺医药另一款siRNA候选药物STP707的临床试验申请也已获得美国FDA获准。根据圣诺医药2023年中报显示,该产品目前正在进行一项I期临床研究,以篮式研究设计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瘤,结直肠肿瘤、包括胰腺肿瘤、结直肠肿瘤、肝脏肿瘤和黑色素瘤等。


然而,由于尚未有产品商业化上市,圣诺医药仍处于持续烧钱状态。随着股价一路走低的还有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截至2023年中报,圣诺医药账上现金只剩0.57亿美元。

回顾过去,2021年和2022年,圣诺医药分别亏损2.16亿美元和0.97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圣诺医药亏损0.41亿美元。按照企业运营对资金的需求,如今账面上的0.57亿美元,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制药行业从来不缺风口,也不缺Biotech。对于Biotech而言,能抓住机遇趁势而起的前提是能顺利走过低谷,再次看到下一个朝阳升起。钱从何来,这可能是圣诺医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