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进医保难、进医院难”的困境依然突出,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核心挑战。
近期,《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同日发布,聚焦医药创新全链条,分别提出32条具体措施,直击上述痛点。北京提出“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不计入DRG病组支付标准,单独支付”,深圳则提出“符合条件的实行医保预算单列支付、在DIP改革中单独支付、不纳入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核算范围”。
直接进院+药事会提速
具体来看,京深政策呈现协同性,又各具特色。深圳开辟挂网绿色通道,要求药械挂网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首次明确“目录公布1个月内必须召开药事会”,推动医疗机构快速响应。北京则将国谈药直接纳入医疗机构目录,创新药上市申请提交后即可联动医保准入,实现“申报即准备”,并允许1类新药1个月内挂网,抢占临床应用先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黎东生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地政策通过差异化机制设计,打通创新药进医保、进医院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支持创新性强、疗效确切、临床急需的创新药进医保。为创新药开辟了医保准入与临床使用的“绿色通道”,尤其为中小创新药企打开了关键的生存窗口。
医保目录每年调整一次,经过企业申报、专家评审、价格谈判等环节,创新药上市后平均需要1~2年才能进入目录。“企业针对创新药上市期的医学事务、市场策略、销售团队搭建、政府事务和准入等工作,可以在药品上市前两年甚至更早时间开始规划和协调。”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唐光超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
他指出,未来新政若能在更多省份乃至全国实施,将显著提升创新药的商业化速率、减少药品进院相关的资源投入和合规风险,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药价,惠及更多患者。尤其是刚迈入商业化阶段、管线相对单一的成长型创新药企,新政将降低其自建销售团队的资源投入。
临床价值+全链条协同
尽管支持政策不断,国谈药进院仍面临一定阻力。黎东生指出,原因在于医保控费与激励创新的政策目标难以平衡,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一是医保基金压力大,创新药价格较高,使用量增加会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二是药事会效率。药事会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创新药临床价值、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估,时间紧迫且决策依据可能不足。
三是医疗机构内部阻力。尽管创新药不受DRG支付、医院绩效考核、药占比等政策限制,但医生的用药习惯和路径依赖难以快速改变。
四是患者认知与支付能力。患者对创新药的信任度不足,且部分自付费用较高,可能导致患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药品。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曾泗宇强调,国谈药品“直接进院”且医疗机构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有利于推动医疗机构尽量压缩国谈药品的配备流程,确保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快速落地,满足患者诊疗需求。然而,“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始终强调基于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等循证医学证据,配备高临床价值的药品,从源头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这也是医疗机构药理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核心任务。并且,创新药的真实世界数据积累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可能影响药事会的决策依据,会限制部分创新药在医疗机构的配备使用。因此,真正实现价值医疗目标仍需支付方、医疗机构与药企全链条协同进化。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