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配方颗粒标准焕新引领工艺升级

发布时间:2025-04-27 11:17:27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截至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品种共计发布八批,除去更正品种,合计342个。为进一步满足中医临床需要,各省(市)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工作也在分批次陆续推进中,如近期,内蒙古药监局启动自治区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五批)制定工作,吉林省药监局也发布了该省2025年第一批中药配方颗粒试行标准。配方颗粒的生产管理,成为一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药配方颗粒既保留了传统中药的疗效,又具有服用方便、剂量准确、易于储存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配方颗粒生产品种、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中国药典》2025年版对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夯实基础工艺

中药配方颗粒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其基础生产工艺技术也与以上程序相对应。随着颗粒标准品种的累积与市场需求的增长,工艺技术也逐渐改良与优化。
首先,提升原药材处理技术。原药材的质量是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基础。在原药材处理环节,要进行严格的品种鉴定和产地溯源,确保使用的药材符合标准。对于一些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山西的党参,贵州的杜仲、钩藤、天麻等,应优先选用道地产区的原料。同时,要对原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等预处理,去除杂质、非药用部位,切制成为适宜的规格,以利于后续的提取。还需要注意,原材料处理要与所辖区域的GAP管理要求相结合,必要时设立品种专属的GAP场所。
近年来,超微粉碎技术在原药材处理中得到应用,对于一些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的药材,如矿物类、动物甲壳类等,通过超微粉碎可增加药材的比表面积,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其次,开发新的提取、浓缩、干燥技术。提取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提取液中。常见的提取技术有水提技术、醇提技术、酶解辅助提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除了上述常规提取方法,还需要结合品种用药特色,开发新的提取技术,使药品生产工艺绿色低碳环保,且节省成本。
浓缩过程将提取液中的溶剂去除,提高有效成分浓度。常用的浓缩技术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常压浓缩设备简单,但加热时间长,易使热敏性成分损失;减压浓缩在较低温度下进行,能减少热敏性成分的破坏,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此外,薄膜浓缩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具有蒸发速度快、受热时间短、浓缩效率高等优点。
干燥是将浓缩液中的水分去除,制成干浸膏的过程。干燥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干浸膏的质量和后续制粒的效果。常见的干燥技术有喷雾干燥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流化床干燥技术。
再则,选择合适的制粒技术。制粒是将干浸膏制成适宜粒度的颗粒,以便于包装、储存和服用。常见的制粒技术有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和喷雾制粒,其中湿法制粒技术将干浸膏粉与适量的黏合剂、润滑剂等辅料混合,加入适量的润湿剂制成软材,再通过筛网制粒,所得颗粒的成型性好、硬度适中,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水分,需要注意干燥控制,以防止颗粒吸潮变质;干法制粒技术将干浸膏粉直接通过重压法制粒或滚压法制粒,无需添加润湿剂和黏合剂,能避免因水分和辅料引入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制粒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喷雾制粒技术则将浓缩液直接喷雾成颗粒,同时完成干燥和制粒过程,具有生产效率高、颗粒粒度均匀、溶解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对溶解性要求较高的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

2025版药典提出新要求

质量标准的提升 《中国药典》2025年版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性状方面,对颗粒的色泽、形状、粒度等外观特征描述更加细致;在鉴别方面,增加了更多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如采用指纹图谱技术鉴别中药配方颗粒整体特征,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产品的质量;在检查项目中,对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的要求更加严格,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安全性指标的强化 新版药典加强了对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指标的控制,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要求生产企业严格控制原药材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确保产品中有害物质不超标。同时,对于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辅料,也加强了质量控制和使用限制。
注重生产工艺的管理规范 《中国药典》2025年版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监控和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以及质量风险的持续受控。强调对原药材的溯源管理、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和控制、干燥和制粒过程的质量控制等,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中药配方颗粒厂家应主动适应以上要求,争取在新版药典正式实施前改良生产工艺,达到新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指标。

结合用途持续优化

此外,生产企业还应根据品种的成分及其用途,优化提取工艺,譬如,开发新溶剂或者混合溶剂,针对性地提取有效成分和药用部位;在制剂阶段,也需要针对性地使用药用成分保护措施,确保有效成分的持续稳定,以更好地发挥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的治疗效果,改善治疗性能。
以黄芪配方颗粒为例,作为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等功效。在黄芪配方颗粒的生产中,有必要根据临床用途优化生产工艺。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的黄芪配方颗粒,主要的药用有效成分为黄芪甲苷和黄芪多糖。其提取工艺应针对苷类及多糖采用水提-醇沉法,先用水提取黄芪中的多糖和皂苷类成分,后通过醇沉去除杂质,通过具体的参数及辅料优化提取工艺,提升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提高产品中有效成分的纯度。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采用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的制剂技术,控制温度和时间,减少热敏性成分黄芪甲苷的损失。用于治疗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的黄芪配方颗粒,需要增强其免疫调节作用,可在提取工艺中适当延长提取时间或采用酶解辅助提取技术,提高多糖等免疫活性成分的提取率。
再以当归配方颗粒为例,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挥发油是重要活性成分,对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类用途的当归配方颗粒生产中,为了保留挥发油,可采用先蒸馏收集挥发油,再对药渣进行水提。将收集到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后,再加入到水提浓缩液中进行后续的干燥和制粒,以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制剂生产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挥发油成分的稳定性。用于治疗血虚肠燥便秘的当归配方颗粒,可能需要提高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可适当调整提取工艺,增加水溶性成分如阿魏酸等的提取量。

未来发展预判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应用,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优化生产工艺,在此之余,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应用的延伸和拓展,其未来发展还与多个领域息息相关。

1.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生产技术将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时间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调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质量追溯。也便于产品生产的年度回顾管理。

2.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的发展
绿色环保理念将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在提取过程中,采用更加环保的溶剂和提取方法,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和废弃物的产生;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开发绿色环保的辅料和包装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产品生产更好地符合国家新出台的产业政策,低碳环保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3.新型辅料和包装材料的研发
新型辅料的研发将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提供更多选择,如具有更好的粘合性、崩解性、稳定性的辅料,可改善颗粒的成型性、溶解性和稳定性。同时,研发新型的包装材料,如具有防潮、防氧化、保鲜等功能的包装材料,可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4.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技术将与现代医学技术进一步融合,结合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为工艺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与西药联合用药的研究,开发中西医结合的复方制剂,拓展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领域。作为药品及预防用药的一个部分,结合产业发展大模型的进一步研究,配方颗粒配合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将有更大的潜力可挖掘,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

★★★ 结语 ★★★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疗效、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工艺技术,结合《中国药典》2025年版的新要求,针对具体品种和临床用途进行个性化的工艺优化,持续生产出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配方颗粒,是行业的基本要求。展望未来,产品的智能化、绿色环保、新型辅料和包装材料以及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等将成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当下传承发扬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做贡献的有力举措。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