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采持续推进,政策逻辑已从“降价保量”向“全域覆盖”深化发展。近日,河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门诊统筹药店供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部分挂网药品企业不配送门诊统筹药店所需药品,要求相关企业及时核实并保障供应。
随着集采药品“三进”(进民营医院、进村卫生室、进零售药店)政策实施范围和覆盖省份持续扩大,相关药品的使用量和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对于拥有较多集采药品(尤其是慢病、长处方类药品)的企业而言,加强对基层市场的长期布局有望获得更大收益。
药企供货难
《通知》指出,要积极保障门诊统筹药店采购需求,及时供应。其中:已签约的集采药品,按照协议量保障供应,未签约的可签协议后供应,也可直接供应;非集采的药品,除停产、注册证注销等合理理由外,须保障供应。对无正当理由不供应的,将按失信规定处理。
具体来看,本次有近200家企业、297个品规被药店向医保局反馈未保障供应。对此,有相关企业负责人回应《医药经济报》记者:“河北省医保局官网公告发布后,公司第一时间与药店和医保局沟通,发现本次事件是由于药店数据系统存在时间差,采购数据导出时出现问题所致。公司始终全力保障集采药供应,且本次涉及产品是常用药物,在生产、配货、物流等方面不存在配送困难和成本负担。”
河南动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佩表示:“药企未能保障供应,一方面是从市场角度考虑,避免挂网乱价,另一方面是对药店销量存疑,担心影响医生处方积极性。相较于集采药品,过去零售规格产品供货价相对较高,药企内部分别负责医院和药店渠道销售的部门有分歧,可能影响供应的稳定性。” 南京循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新峰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避免窜货,维持挂网价格统一也在药企的考量之列。药企在新的医药商业开户较为谨慎,而药店,特别是连锁药店往往要求由指定医药商业供货,新开医药商业越多,管控难度越大,窜货风险越高。他指出:“处方药企业主要通过学术推广聚焦医院渠道,尚未完全进入零售终端。而目前零售的供货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品牌药品控销,二是大连锁贴牌定制,三是九州通、药师帮等传统普药B2B。”
补偿不到位
为了解决基层药品配备不足的问题,多省推进集采药品“三进”政策。2022年,山东淄博率先试点,启动了集采药品“四进”(进药店、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民营医院)。随后,江西、陕西、湖南等多省发布集采药品“三进”实施方案。
但要打通集采药品落地“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不少挑战,特别是零售药店。郭新峰指出:“对零售药店而言,‘三进’政策约束较小、改革红利少。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医保结余留用政策,采购积极性高;零售药店如果没有适当的补偿机制,会阻碍集采药品采购。另一方面,药店不报量、不考核、不签三方销量承诺协议,因此采购率低。”
“完善‘三进’政策,需要建立具体的奖惩措施。销售集采药品不意味着没有利润,政府、医院、药店、企业、消费者,多方要起带头表率作用。”上海慧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桂彪强调,“目前来看,国药、华润、九州通等流通巨头,可以凭借渠道、品类优势调整商业模式,平衡旗下连锁药店和流通成本,推进建立公立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协作关系,如设立院边店、院内店等;还可以扩大药店经营范围,探索多品类经营,实现整体盈利;尝试药店自费购药、住院全报销模式,但此类改革需要重构医保支付体系,涉及患者观念改革,难度很大。”
尽管集采药下基层尚存堵点,但基层市场潜力不容忽视。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药品销售市场中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5740亿元,占30.8%,同比增长3.7%;公立基层医疗终端占9.4%,与2023年持平,相对稳定。
及时布局集采药品“三进”工作的零售药店,有望在竞争下沉的过程中占据先机,甚至将成为未来院外市场竞争的门槛。郭新峰补充道:“集采普药化叠加‘三进’政策,进一步提高购药可及性、便捷性,打破了三大终端各自独立、体系封闭的局面。”
郑佩认为:“这对集采中选药企是个机会,过去难以开拓的基层市场将借助政策东风重新洗牌,特别是常见病和慢性病产品将迎来市场增速的黄金期。随着基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需要筛选品种,确定产品结构,建设渠道,找到触达基层的医药商业公司,做好终端学术培训工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