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回眸减持潮:出走的决心与归来的理性

发布时间:2025-04-07 10:20:56作者:逄增志来源:医药经济报

    3月23日晚,上市药企创新医疗公告称股东上海洸焕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另有2名公司董事、高管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1791%。
不出意外,次日创新医疗盘中跌停,第三天继续跌停,加上公告当日已经跌了4.90%,三天时间创新医疗的股价下跌22.91%,总市值跌去12.58亿元,市场资金与投资者竞相出逃。
随着2024年9月以来各部门激活股市政策落地,包括医药生物板块在内的A股市场出现了活跃迹象,大部分上市药企股价出现了涨幅不小的反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股东甚至大股东纷纷发布了减持股份公告或计划减持股份。

从众性减持拉响警报

减持是股东的正当权利。但当这种减持成为市场风向,甚至呈现出明显的“从众性”,部分股东迫不及待地清仓式减持,就有些不正常了。
从众性减持是指投资者在面对大宗减持时,受群体压力或群体行为的影响,跟随大股东或机构的减持行为而进行的减持。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市场对大股东减持反应敏感情况下,投资者因担心市场风险而选择跟随减持,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减持行为。
股东减持尤其是大股东、重要股东减持股份,对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拉低股价、市值下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会据此认为,了解内情的股东觉得股价到顶或不看好公司发展着急变现,投资信心动摇,企业市场形象受到侵害。“从众性”减持可能给行业生态、投资环境等带来严重影响。
今年以来,上市药企股东减持出现加速趋势。据长城国瑞证券研报,仅2025年2月17-28日,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就有 34 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增减持公告,其中27家减持12.92亿元、7家增持4.85亿元,不到半个月就净减持8.07亿元。
去年9月以来,医药生物行业的股东减持,有着明显的从众性特征。一是涉及创新药、医械、检测检验、CRO以及医药商业、药店等多领域。二是频次多、持续减持、总减持金额大。三是减持密度与大盘走势、市场活跃度密切相关。四是中小股东清仓式减持增多。
3月17日,上市公司华人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阿里健康完成始自2024年11月的股份减持,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04.89万股,占总股本的2.51%,套现约1.20亿元。减持完成后,阿里健康持有股份由7.51%降至4.99999%,持股比例低于5%——意味着阿里健康今后如再减持,将不需要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2024年陷入亏损泥淖的上市连锁漱玉平民,同样遭遇了多个大股东减持。2024年11月5日和6日,漱玉平民两次公告称,股东阿里健康合计减持股份464万股,减持比例合计1.15%;减持后阿里健康持有漱玉平民股份2944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7.32%;持股5%以上股东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济南漱玉锦云投资、济南漱玉通成投资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804.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
A股市场以获取高投资回报的财务投资为主,洸焕科技对创新医疗、阿里健康对华人健康、漱玉平民的初始投资均属此类。洸焕科技持有的创新医疗股份来源为2022年12月由齐齐哈尔中院作出司法裁定,以司法裁定过户方式取得上海康瀚投资管理中心持有的公司股份,最初持股3745.74万股,占总股本的8.27%。目前持股数量3372.02万股,占总股本7.64%。
从2023年8月4日起第一次减持至今累计减持373.72万股、套现约3386.25万元,叠加本次将累计减持1.9亿元,洸焕科技自述多次减持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有资金安排需要。截至公告前3月21日收盘,创新医疗今年股价大涨48.62%,业绩预告却是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500万~10000万元、同比下降147.90%~191.65%——业绩亏损、股价大涨,此时不减持更待何时?
阿里健康减持华人健康股份则是大赚特赚。据华人健康招股书,2018年5月阿里健康全资附属公司阿里健康科技斥资1.33亿元参与华人健康增资并取得公司1111.11万股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2020年12月因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阿里健康持股增至3004.94万股。计算可知,阿里健康持有华人健康的成本价约为4.43元/股,截至3月17日收盘华人健康股价为12.70元。从2024年11月官宣将减持股份至3月17日减持时间届满,阿里健康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04.89万股,平均价格为11.98元/股,合计减持套现约1.20亿元,算上2023年度现金分红10派1元,几乎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减持后手里现有股份市值高达2.38亿元。

行业估值理性回归

与往年相比,今年医药生物板块的减持有着明显特征。一是规模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港股医药企业中超过30%的企业出现股东减持,累计减持金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40%。二是领域集中。创新药企、医械、生物类企业减持比例较高,传统中药企业减持相对较少。三是减持主体多元化,主要以创投基金、早期财务投资者、部分高管等为主,部分企业控股股东也参与减持,而以往减持的主力是PE/VC,一般是IPO后尽早变现退出。
市场明显回暖却出现从众性减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策方面,医保集采常态化、创新药定价谈判趋严等等,导致上市药企利润空间压缩,投资者对行业的短期回报信心下降。二是资本存在退出需求,尤其是PE/VC等早期投资者在创新药企完成商业化阶段后选择套现是意料之中。三是市场估值调整且波动加大,部分医药股2025年估值回归理性,股东自然选择逢高减持。四是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周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资本回流避险,跨国药企股东往往选择减持新兴市场资产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2024年9月后股指出现修复性回升、市场开始盘活,股份减持窗口打开。
任由“从众性”减持泛滥,对医药生物行业显然是一大利空。一是股价短期承压,上市药企发布股东减持公告后,股价下跌,如果没有回购、并购等利好对冲,大幅持续下跌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带来市场流动性冲击,无论是二级市场减持还是大宗交易,都会影响市场流动性,而市场中“减持即利空”的标签化解读一旦蔓延,必然加剧散户恐慌情绪并跟风抛售,新投资者选择“避坑”,久而久之会降低股票活跃度。三是融资环境分化,减持潮下,二级市场医药板块募资规模缩减,IPO估值中枢可能被迫下移。
此外,未盈利Biotech企业定增难度加大,部分企业不得不转向私募或战略合作求生。市场信心受挫,投资者担忧行业长期成长性,主动型基金医药持仓比例也已降低。
据兴业证券2月5日研报,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A股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为7.96%,环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扣除医药基金后的持仓比例为3.33%,环比下降0.82个百分点;医药基金的持仓比例为4.62%,环比下降0.22个百分点,表明2025年初主动型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有所下降,尤其是扣除医药基金后的持仓比例显著降低,显示出投资者对处于减持环境下的医药板块保持谨慎态度。
但近期医药行情整体已显现见底回暖迹象,市场关注度回升,尤其创新药板块涨势强劲。3月27日,医药生物(申万,下同)上涨1.88%,科创新药上涨5.43%,恒生医疗保健上涨4.64%,港股创新药(HKD)上涨5.67%。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