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院内药品遴选的核心考量

发布时间:2025-03-24 11:11:10作者:周吉芳(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教授)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期,某医院发布的一则院内药品遴选公告引起了业内关注。公告明确提出,在遴选过程中将优先考虑集采中选厂家,并采用最低价中标原则,同时强调中选价格不得高于四川招采管理子系统上的最低参考价。这种做法虽然符合集采控费的大方向,但是否在所有情境下都合理,尤其是在涉及原研药品时,仍值得进一步讨论。福建省近期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管理的通知》,强调药品遴选应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医保谈判药品等,同时鼓励使用创新药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些规定在规范医院采购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控成本、保可及”的核心目标。

遴选药品核心关注点

医院在开展药品遴选工作时,需构建多维度的科学评估体系,重点考量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首要关注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数据筛选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的品种,筑牢患者用药安全防线。
其次需统筹经济性原则,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工具测算成本效益比,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适宜、医保覆盖完善的品种,构建患者-医院-医保三方共赢机制。在适宜性维度上,重点结合本院疾病谱系特征,选择与科室诊疗需求高度匹配的品种,并考量剂型、规格的临床适用性,如儿科用药需配备适宜儿童的剂型。同时严格执行政策合规要求,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带量采购中选品种和医保谈判药品作为优先选项,确保遴选流程符合政策导向。
最后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持续追踪药品生产企业的供应能力、质量体系及市场价格波动,通过签订保供协议、建立应急储备等方式构筑供应链保障体系,确保持续稳定的药品可及性。这种系统化的遴选策略既体现医疗机构的专业判断,也贯彻了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要求。

最低价中标合理性分析

当前,最低价中标已成为不少医院遴选药品的主导原则。然而,这种“一刀切”的价格控制模式,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会导致原研药的市场空间受限。在不少治疗领域,原研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例如更稳定的疗效、更优的患者依从性及更完善的安全性数据。然而,最低价中标往往使得原研药难以与仿制药竞争,从而削弱了其市场可及性。这一趋势可能会影响医生在临床中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在某些患者群体(如复杂合并症患者)中,仿制药未必能完全替代原研药。
其次,价格战影响供应稳定性。过度压低药价可能导致部分厂家因无利润空间而放弃供应,影响医院药品采购的稳定性。近年来,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集采药品中选企业因利润过低而断供的案例,迫使医院重新寻求替代品。
再则,质量与成本难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过度关注最低价可能导致质量不佳的产品进入市场。医院在遴选时需要平衡成本与质量,避免“唯低价是从”的短期决策。

临床综合评价指导作用

临床综合评价(Clin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CE)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能在多维度评估药品的临床价值,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患者获益等方面。相比传统的价格导向型采购模式,临床综合评价能够更科学地支持医院的药品遴选决策。
首先,临床综合评价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方法,整合现有临床试验数据,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药品疗效证据。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单个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提高临床决策的可靠性。例如,在抗肿瘤药物的选择中,医院可以结合不同研究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数据,确定最具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其次,临床综合评价还能结合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对药品的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估。部分药品在上市后可能会出现临床试验阶段未能充分识别的不良反应,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优化医院的用药目录。
此外,临床综合评价还能结合健康经济学分析,评估药品的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帮助医院在经济性与疗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例如,对于价格较高的创新药物,若其带来的长期健康收益显著超过成本投入,那么即使短期价格较高,也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RWD进入择药工具箱

除了临床综合评价,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 RWD)研究也在医院药品遴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于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严格研究环境,RWD研究可以反映药品在日常临床使用中的真实表现。
在医院药学服务中,RWD可以用于评估药品的实际有效性和安全性。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通过分析医院电子病历(EHR)、医保数据和患者随访记录,可以发现某些药物能否真正降低住院率或减少并发症,从而为药品遴选提供真实的临床依据。
此外,RWD还能用于探索特定人群的用药模式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例如,某些抗癌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可能仅针对特定人群(如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疗效,而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该药物在更广泛人群中的表现,并调整医院的用药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RWD研究的精确性和可用性正在不断提升。医院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患者数据,从而识别出最佳治疗模式,提高药品遴选的科学性。

综上,在当前集采和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医院药品遴选机制的优化应在价格控制与质量保障之间寻求平衡。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为政策制定者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是在药品遴选过程中引入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增加疗效和安全性的权重,确保选择的药品具有最佳的临床价值;二是根据真实世界数据动态调整药品目录,通过医院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和医疗数据库,实时监测药品使用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类别的药品(如原研药、创新药、仿制药)建立多层次价格体系,设立合理的价格梯度,而不是单一的最低价原则。

结语

    医院药品遴选是平衡成本控制与临床需求的重要环节。最低价中标原则有助于降低医保支出,但若未充分考虑疗效、供应稳定性及质量因素,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未来,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和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优化遴选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采购体系,让患者真正受益。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