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药入医保的传统与现代思辨

发布时间:2025-03-24 10:55:52作者:廖树超来源:医药经济报

长期以来,中医药的医保报销始终处于传统医学与现代治理体系的交汇点。从阿胶、人参到冬虫夏草,这些滋补类的贵细中药一旦与“医保报销”挂钩,似乎会形成一场关于医疗资源分配、政策导向与文化认同的复杂博弈。自2月28日起,北京市200种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医保报销,其中包括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配方颗粒。这个实践,恰好为这场讨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注脚。

疗效之辩:当经验遭遇循证

中药能否进入医保目录,首要考量疗效。对于经现代医学验证对特定疾病有效的药物,纳入医保鲜少引发争议。真正的矛盾集中在滋补类中药。它们往往被贴上“调理”“养生”的标签,却缺乏严格的临床数据支撑。这种经验性疗效与循证医学之间的鸿沟,使得医保部门陷入两难:若以西医标准“一刀切”否定,可能阻碍中医药传承;若大力放开,又恐助长“无效用药”。
北京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种折中思路:聚焦中药配方颗粒这类现代改良版中药。中药颗粒剂通过标准化生产控制质量,且多数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辅助治疗,既有传统理论依据,又能与现代疾病谱对接。这种中西医兼容的定位,既规避了纯粹滋补品的争议,又为中医药现代化保留了空间。

地域之差:从道地药材到政策洼地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针对中药的医保政策呈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云南,三七粉作为本地道地药材,常被纳入地方医保增补目录,既是产业扶持,也符合当地民众用药习惯;而在广东,凉茶配方中部分药材的报销,则与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下的疾病预防需求密切相关。这种地域差异背后,既有文化惯性的延续,也有经济理性的考量。道地药材产区的政策倾斜,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交织。
然而,差异化的政策也可能催生新的问题。例如,某味在云南可报销的中药,若被外地患者跨省求购并回流本地市场,可能加剧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消耗。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政策洼地效应”:某些地区为吸引中医药企业投资,可能降低医保目录准入标准,导致疗效存疑的药材借地方保护之名进入报销体系。北京的做法则试图通过限定颗粒剂形态、明确治疗指向,为地方政策的灵活性划定边界。

监管之困:在以药补医与文化保护间走钢丝

中药医保报销的监管难度,远超一般西药。一方面,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同一种药材可能因剂量、配伍不同而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例如,人参在气虚患者手中是良药,却可能加重阴虚火旺者病情。这种灵活性本应是中医优势,却给医保监管带来挑战:如何判断医生开具的高价滋补药是合理用药而非利益驱动?
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且质量参差不齐。2021年天然牛黄价格暴涨导致安宫牛黄丸断货的事件,暴露出供应链韧性有待加强。若此类药品纳入医保,基金将直接承受原材料市场波动风险。对此,北京在纳入中药配方颗粒时,同步推进集中带量采购,锁定生产企业、统一质量标准,既压降价格,也规避劣药驱逐良药的风险。

未来之路:寻找保基本与促传承的公约数

破解中药医保的困局,需要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首先,应建立中医药疗效的分层评价体系。对确有现代医学证据的药品(如丹参酮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可按西药标准管理;对传统经方,可探索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评价机制;而对纯粹滋补品,则需严格区分医疗与消费属性。
其次,医保支付方式亟待创新。浙江等地试点的“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将骨科康复、慢性病管理等中医药特色项目打包付费,既能激励医院合理用药,也避免对单个药品的过度纠结。此外,探索“个人健康账户定向使用”模式,允许参保人用账户余额购买限定范围的滋补中药,可在不挤占统筹基金的前提下满足个性化需求。
最终,中医药的医保政策不应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应成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对话平台。正如北京用配方颗粒形式叩开滋补类中药入医保之门所揭示的:唯有在疗效证据、文化价值与基金安全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中医药才能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真正获得新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