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监督管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药店数量超过68万家,同比增加2.5%。药店数量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化、共享门店、加盟连锁等经营模式层出不穷。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但要缩减经营成本“节流”,还要不断开展新业务,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实现“开源”。
成本构成要素
药店运营成本高企,原因绝不仅仅是“药贵”或“租金高”。真正让药店经营者头疼的是,多个成本因素交织,就像不断膨胀的雪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房租和人工成本是最直观的支出,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商圈,哪怕一家面积不大的药店,月租也动辄数万元,加上执业药师、店员薪资,光是维持正常运营,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执业药师资源不充裕,愿意长期扎根社区药店的更是凤毛麟角。对单体药店来说,这部分开支没有太多优化空间,想要省钱也无从下手。
相比之下,进货成本更为隐蔽。连锁药店可以直接对接药企,以大量采购的方式拿到更低的进货价,单体药店和中小连锁药店通过多层级代理商拿货,价格层层加码。随着药价治理日趋完善,药店不太可能通过传统加价模式盈利。加之集采政策推行后,一些利润率较高的药品逐渐退出市场,药店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医保政策调整也是一大关键。过去,医保用户是很多药店的重要客源,随着医保支付政策收紧,部分药品被剔除出目录,一些依赖医保销售的药店业绩受到明显冲击。更严格的医保监管还意味着,药店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确保合规。否则,就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停业整顿。对经营者来说,医保业务依然重要,但单纯依靠医保获客已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
库存管理是另一个隐形因素。很多药店没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采购仅靠经验,结果某些药品大量囤积,最终因滞销或过期而损失惨重。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不能随意处理,否则可能会被监管部门追责。这种情况在流感季尤为明显,一旦进货策略不当,前期大量囤货,后期需求回落,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库存变成亏损。
此外,药店接受各项检查,需要符合设备、存储条件、药品分类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由此产生的成本亦不可忽视。
降本增效措施
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是药店生存的关键,笔者建议:
首先,优化供应链,直接降低进货成本。传统药店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进货渠道复杂,层层加价,导致药品成本高企。如今,越来越多的药店开始尝试减少中间商环节,直接与生产厂家或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合作,争取批量采购的价格优势。单体药店可以加入连锁品牌或区域联盟,这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方式,不仅能拿到更低的进货价,还能在政策、培训、营销等方面获得支持,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
其次,精细化管理库存,避免资金积压。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季节性变化和市场趋势,动态管理库存,确保畅销药品有足够库存,非热门药品保持合理存量。如今,一些智能药品管理系统已能帮助药店实现数据化运营,分析销售数据,精准预测进货需求,减少无效库存,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
控制成本的同时,药店还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过去,药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药品销售,而今,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药店可以定位为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增值服务提升收入。例如,一些药店开始提供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家庭医生服务,甚至开展线上问诊、送药到家等业务,拓展新的盈利点。尤其是面对中老年群体,药店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补充,其价值远不只卖药这么简单。
同时,合理利用数字化营销工具。传统药店的获客模式主要依赖线下客流,而当前,线上引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手段。通过微信社群、短视频、外卖平台等渠道,药店可以精准营销,让用户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尤其是在新零售模式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趋势,药店可以尝试建立会员体系,结合小程序、社群营销等方式,提高顾客的复购率和黏性。
最后,降低人力成本但不降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一环。很多药店控制成本,最先采用的措施是减少员工数量或降低薪资,这往往会影响服务质量,反而得不偿失。更好的做法是,优化员工配置,提高人效比。例如,一些连锁药店开始采用智能收银系统,减少前台人力投入,把更多资源集中到专业药师和健康管理服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客户满意度,还能提升客单价和盈利能力。

“一心堂”的经营模式值得参考:通过“便利店+药店”“诊所+药店”等模式拓展供应链,开源的同时,采取降租谈判、日常控费、品类优化等措施改善毛利状况,实现节流。根据一心堂2024年度业绩预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心堂”拥有直营连锁门店约1.15万家,2024年全年新开门店1867家,净增加1243家,经营效果明显。(图/卢冬虎 摄)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