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医药行业是相互依存的。中国CRO企业在承接更多国际药企临床试验的同时,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也正扩大在澳大利亚、美国或欧盟等市场开展的临床试验规模。这种双向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也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多元化创新提供动力。
然而,《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的签署却给这种良好的合作态势带来了阴影。备忘录提出将生物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列为重点限制对象,明确了美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技术创新和关键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意图。
双方合作促研发提效
BCG波士顿咨询在2023年11月发布的《新发展、新趋势——全球创新药研发格局监测》中指出,全球创新药研发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和竞争的时代。近年来各国不断加大投入和创新,推动了大量的新药上市。与此同时,全球创新药研发合作越来越密集,AI药物发现和药物递送平台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各国在生物技术、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推动了全球创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美国一道成为全球两大创新药活力源头。
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创新,深化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有医药行业分析人士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备忘录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药企在美国的投资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包括投资限制、政策壁垒、融资与合规成本增加、市场信心与投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与技术合作风险。中国药企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他提到,美国生物医药企业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整体营收的比例不少,跨国医药巨头的中国业务规模可观。此外,中美在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如高端辅料和设备等方面高度绑定,若设置投资障碍将会带来双输的结果。
中国释放投资吸引力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在1月底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53%的在华美资企业计划于2025年增加投资。美企认为,2024年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一比例较2023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48%的在华美企把中国视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上述美资企业增加投资的原因,33%以中国市场为战略重点,18%预期中国市场增长加速,12%认为中国人才储备充足,10%源于政策激励。
美国投行Stifel的报告显示,2024年大型药企通过授权引进(License-in)获得的分子化合物中,近1/3来自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若此类交易被定义为“受限制投资”,美国药企可能会失去重要的创新药来源。而且部分与中国合作的创新药在美国市场表现良好,如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开发的BCMA CAR-T药品Carvykti,2024年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
技术自立筑高防火墙
有海外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对备忘录的策略主要包括模式创新、区域布局和技术突围等方面。比如以技术服务费取代传统股权的轻资产合作模式,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达成价值50亿美元的PD-1/VEGF双抗授权协议,就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加速研发成本回收。
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形成“防火墙”。药明生物投资3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生物药原液及制剂厂,有助于企业规避贸易风险,还能更好地服务东南亚,甚至全球市场。
上海碧博生物副总裁华玉涛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我国医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在国家持续支持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磨砺下,已经具备比较强的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能力。备忘录短期内可能冲击我国技术创新,影响市场信心和投资确定性,带来供应链与技术合作风险。但长期来看,这将倒逼中国加速技术自立,推动本土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开发新机制、新靶点生物药,推进生物药大规模、低成本商业化生产,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市场。此外,我国“全链条支持创新”政策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有望加速进入全球市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