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标准中“来源”项规定了中药材所用植物、动物(矿物)的物种(种类)、药用部位和加工方法,是中药材和饮片质量的源头保障,对其的考证研究是中药标准研究和制定的重要工作。据悉,2025年版《中国药典》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基础上,继续开展对部分中药材的本草考证工作。根据本草考证,结合植物动物分类学研究,对于国内外均已形成共识或定论的,修订相应标准;对于尚未形成共识和定论的,暂未修订。目前2025年版《中国药典》已对麦冬、松花粉、鳖甲、蝉蜕等中药材名称、拉丁学名等内容进行了修订、规范和订正。
蔓荆子是一味使用较为广泛的中药材,有疏风散热,清利头目,除湿之功效。常用于外感头痛,偏头痛,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等症。多年来蔓荆子市场较乱,品种上有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var.simplicifoliaCham和唇形科的蔓荆VitextrifoliaL(市场上称为三叶蔓荆);含量上蔓荆子黄素含量从0.03%以下到0.2%以上皆有;价格上横跨20~230元/公斤;产地有国产和进口之别;在性状上也有较大差别。这直接扰乱了正常的蔓荆子市场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因此,笔者建议在新版国家药典中对蔓荆子的标准进行修订。
基源不明。2020版《国家药典》中关于蔓荆子的描述为:蔓荆子。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三叶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事实上,单叶蔓荆为马鞭草科植物,落叶小灌木,而蔓荆(三叶蔓荆)是唇形科牡荆属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状植物。二者为不同的科属,不同的种类植物,也就是不同的基源,才造成了其含量的差别。
性状不同。单叶蔓荆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软,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浓而芳香,味淡、微辛。蔓荆(三叶蔓荆)质硬、实心、无子仁,色黑发亮,不易破碎,气淡、微苦。二者性状有明显区别。
含量不同。2020版《国家药典》蔓荆子含量测定标准为:蔓荆子黄素含量0.03%,浸出物8%。单叶蔓荆蔓荆子黄素含量多在0.20%~0.30%,是国标的6~10倍;浸出物多在14%~19%,是国标的近2倍。蔓荆(三叶蔓荆)蔓荆子黄素含量多在0.03%以下,浸出物多在6%以下。不难看出,蔓荆(三叶蔓荆)含量大大低于国家药典标准。而单叶蔓荆含量可以高于国家药典标准。
产地不同。单叶蔓荆主产我国江西、安徽、湖北、山东等省。蔓荆(三叶蔓荆)多为进口,产于缅甸、印尼等国家。我国广西、云南也有分布,但产量较少。
价格不同。由于蔓荆子在品种、产地、性状和含量上的种种差异,造就了蔓荆子市场差异。目前单叶蔓荆每公斤价格在90~100元;进口蔓荆(三叶蔓荆)因含量不达标每公斤价格为35~45元。由于含量和价格悬殊较大,一些经营户为了达标,便将进口三叶蔓荆子按一定比例掺入国产单叶蔓荆子中进行销售。价格在60~80元/公斤之间。
综上所述,由于蔓荆子不同的基源、性状、产地,造成了不同蔓荆子蔓荆子黄素含量的不同,也势必造成药效的起伏和不同的价格。因而,有必要对其标准进行修订。笔者建议:
正本清源。将蔓荆(三叶蔓荆)从国家药典中清除。既然三叶蔓荆的含量大大低于药典标准,而国产单叶蔓荆属于优质蔓荆基源,含量又大大高于国家药典标准,按照“良币驱除劣币”的原则,应将蔓荆(三叶蔓荆)从药典中删除。
提高药典质量标准。根据国产单叶蔓荆子的的实际情况,提高蔓荆子的药典质量标准:将蔓荆子黄素的含量标准从0.03%提高到0.20%左右;将浸出物含量标准从8%提高到14%左右。
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国产单叶蔓荆子种植,建立国产单叶蔓荆子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最大可能地提升国产单叶蔓荆子的产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作者单位: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