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耐心资本应进化为“知本家”

发布时间:2025-03-17 11:03:44作者:杨劲来源:医药经济报

目前,国内部分原创高水平研究的可转化度还有待提升。实际上,业内不少高科学性科研成果面临低商业可转化度的困境,距离成熟转化还有很远的距离。面对这一堵点,建立合理的原创药基础研究可转化度评估框架至关重要。
评估框架主要涉及科学性高低方面,根据靶点和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判断。这项工作应从基础研究的证据链条入手,分析靶点是否与疾病相关(如是否有临床样本和大数据支持)以及基础数据是否可靠(体外数据、动物数据、临床数据等的质量)等方面。
细化到基础研究的可转化度评估,则涉及靶点成药性评价、靶点-安全性关联评估和生物标志物三大方面。
在笔者看来,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显著提升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在创新药研发的上半场,业内已经解决成效性评估的问题,涵盖从靶点选择到新分子设计,再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多环节。上述流程在国内已较为成熟,也取得显著进步。
不过,面对新的药物研发,业内需要在上市后不断发现现有药物不足,并通过人群分层研究病因、病程以及抑制机制,探索新的潜在靶点,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
这种以问题驱动的研究模式,可以补充过去“仅通过设计和购买新分子”的研发思路。
当前,业内要开展基于反向转化的研究,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寻找新药开发的真正需求。这是目前中国创新药研发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
针对新药研发“死亡项目”,笔者认为打造创新生态是破题之道。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存在一定断层,单靠学术研究团队难以完成从实验室发现到市场化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完善“发现平台-孵化平台-技术赋能平台-开发平台”链条,将技术与资本紧密结合,构建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其中,技术赋能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平台可以帮助科学家拟定新的人群定位选择,同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分析竞争态势,评估可转化度,验证精益概念。
需指出的是,业界应重视早期验证精益概念。也就是说,要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确定候选药物的技术成功概率,包括尽早淘汰可能失败的药物,及时止损;尽早获取关键证据,提升后续研发信心,赢得投资人的信任。
此外,行业不仅需要“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更要强调“知本家”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知本家”更关注科研价值和技术创新,往往在项目开发早期就介入,承担更大的风险,推动原创性研究的落地,为早期研究、产学研全链条赋能。(杨劲)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