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行业的两极分化,本质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在政策、资本、服务的多维竞争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唯有精准定位、强化核心能力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这场洗牌也将推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走向更高水平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未来零售行业的剩者将是以下两类企业:一类是深耕垂直领域、以极致效率取胜的专业化品牌;另一类是整合多维度资源、构建生态体系的平台型巨头。无论是选择专业化还是差异化,都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在“红海”市场开辟新“蓝海”。那些缺乏战略聚焦、盲目跟风的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黯然退场。
笔者曾经预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医和医学临床诊疗方式将决定药品零售行业的供给模式和药店的发展方向,零售药店向三类专业化形态演变:
一是医院药房。满足医疗机构的药物供应,通常以治疗性药物、耗材为主,要求品种较多,可以应对医疗机构常见疾病的药品保障。这类药店要求专业、及时、服务较好,承接处方外流,聚焦肿瘤、罕见病等创新药特药服务,能够提供专业的药品供应,包括运输、储存、包装等,能够针对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学服务,如DTP、特药药房等。
二是社区药房。满足患者自我药疗的需要,通常以OTC药物、医疗耗材及大健康产品为经营品种。这类药店分布广、便利、服务较好,我国现阶段大部分药店未来将归属于这一类型,提供便捷购药和基础健康监测服务。
三是慢病药房。针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提供用药跟踪、健康档案管理等深度服务,满足慢病患者的药品保障,涉及的疾病种类、药品品类相对固定,能够按照患者的使用情况,准确预测用药数量,通过GPO采购降低成本,帮助患者减少费用支出,如慢病药房、PBM药房等。
笔者相信,我国药店发展的专业化标签、三类形态的特征将越来越清晰。(耿鸿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