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亿帆医药与拜耳医药签订商业化合作协议,获得其经典靶向药瑞戈非尼片、索拉非尼两款产品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益。此前不久,百洋医药与罗氏制药达成合作,获得利妥昔单抗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市场推广权。
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在技术创新、政策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持续增长,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跨国药企和跨国资本已经以License-in、NewCo、收购等多种方式从中国药企获得创新产品。DeepSeek的崛起影响的不仅是AI产业,跨国药企也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创新医药市场不仅仅是简单的“买买买”,更可能意味着创新药物研发模式的根本变革。
跨国药企调整布局
为更好地契合中国政策环境、紧贴市场需求,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领先地位,跨国药企正纷纷调整在华战略。从本土化生产到产能扩张,高管迭代到组织架构调整,再到合作与并购,一系列举措共同勾勒出跨国药企在华发展的新蓝图。
扩建中国生产线
面对中国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化布局步伐。2024年年底,赛诺菲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北京打造胰岛素生产基地,实现端到端的本地化生产。2024年11月,第一三共宣布将在上海张江投资约 11亿元筹建 ADC新生产楼项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肿瘤产品供应需求。在GLP-1领域,礼来与诺和诺德展开了一场产能竞赛:2024年10月,礼来投资2亿美元升级苏州工厂,以扩大替尔泊肽产能;2024年3月,诺和诺德则在天津投资40亿元,扩建司美格鲁肽生产线,预计2027年投产。此外,诺华也投资1.06亿美元,在浙江海盐建设核药生产基地,推动放射性配体疗法(RLT)的本地化供应。
高管换血调架构
2024年,多家跨国药企中国区管理层迎来变动,反映其战略重心的调整。礼来任命首位女性中国区总裁德赫兰(Huzur Devletsah),其糖尿病领域经验与替尔泊肽上市战略高度契合。诺华中国区总裁由李尧接任,重点推动核药业务。阿斯利康由Iskra Reic接掌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国际业务,强化肿瘤与疫苗管线。GSK方面,原中国总经理齐欣升任大中华和洲际区域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现任台湾地区总经理余慧明接棒齐欣,目标加速新产品在华上市。
跨境交易提效率
“买买买”已成为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常态。恒瑞与Hercules就GLP-1药物签订了60亿美元的合同;诺华与舶望制药就多个心血管RNAi疗法达成41.65亿美元的合作;同时,诺华还以35亿美元收购了中国BioTech企业信瑞诺;默沙东也与礼新医药就LM-299:PD-1/VEGF达成了32.88亿美元的合作。
2024年,跨境交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中国创新药研发已不再是简单的跟随者,而很可能代表了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研发新范式。传统的十年研发、十亿美元的新药研发“双十定律”或许将成为过去时。
中国力量节节突围
在跨国药企面临挑战的同时,本土药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的替代,到创新药的全球突破,再到全球化产能布局的形成,本土药企正以创新为引领,加速替代,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国产替代攻势强
集采常态化,本土药企如恒瑞、石药等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原研药市场。例如:氟维司群国产化后,阿斯利康市场份额从70%骤降。同时万泰生物与沃森生物的HPV疫苗以价格优势打破外资垄断,2024年默沙东HPV疫苗在华收入下滑10%。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外资在非创新药领域已经处于守势,这给本土药企提供了结构性的机会。
中国创造酝底气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转型,前述年200多亿美元的跨国交易是这种升级的最好注脚。康方生物研发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在“头对头”的临床研究中,疗效显著优于默沙东的“K药”,更构建了全球首个双抗新药国际临床开发体系。这种"源头创新+全球同步"的模式,正在改变跨国药企单向技术输出的历史格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欧市场超越伊布替尼成为BTK抑制剂销冠,传奇生物BCMA CAR-T疗法海外授权创收13亿美元,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药企已具备参与全球创新竞赛的底气。
三位一体勇出海
真正的国际化绝非单纯的技术输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构建“全球研发-多中心临床-属地化生产”的三位一体出海体系。药明生物在新加坡建设亚洲最大生物药生产基地,金斯瑞在美欧设立细胞基因治疗CDMO中心。同时,AI制药赛道异军突起,如晶泰科技通过量子物理算法将药物研发周期缩短60%,DeepSeek等AI平台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医药创新生态。
<<<小结>>>
2024年,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分化显著,本土化与创新成为制胜关键。而国内药企凭借政策支持、成本优势与研发突破,正在改写市场格局。未来十年,中国医药市场将呈现“跨国巨头深耕细分领域”与“本土企业全面崛起”的双轨并行态势。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