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报陆续披露,本土创新药企2024年成绩单浮出水面。继康方生物、复宏汉霖、和黄医药等首批盈利创新药企后,百利天恒、艾力斯、三生国健、和誉医药、神州细胞、康宁杰瑞、东曜药业等也宣告盈利上岸,百济神州、再鼎医药等纷纷定下了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整体来看,头部创新药企正在加速迈过盈亏平衡点,但盈利并不是终点,创新药研发的“烧钱”属性驱动企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途径。
持续发展尚有距离
不论是百利天恒实现净利36亿元,还是百济神州狂揽全球总收入38亿美元,抑或信达生物再次喊出200亿元收入的目标,都在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创新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信心。
资深医药专家、E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杜臣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在创新药领域,经过10来年的发展,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已经刷新全球纪录,且成本更低,部分创新药水平达到世界级。“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业绩跨越,在全球医药史上绝无仅有,体现了中国创新药企典型的草根精神和强大韧性。”
而独立创新药行业买方研究员、Pharma Watch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雷米博士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增部分创新药企实现盈利,但不能忽视对盈利成色和持久性的判断。“近5年,无论是科创板-U板块还是港股18A创新药企业,伴随美元的潮汐和美债利率骤变,大浪淘沙后,绝大多数企业的成色得以展现。”
创新药研发是国内药企的必由之路,但能走出来的仍是少数,杜臣表示,这皆因特定企业的特定资源在起作用。“即使是目前熬过最困难阶段的头部创新药企,在关键人才、领导力、经营团队、商业化、国际化等方面仍存短板。若要实现从依赖创新药物迅速崛起向能够稳定运营并持续发展转变,尚需跨越一定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陆续宣告盈利的创新药企,有相当一部分靠非经常性损益盈利,即一次性卖出早期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权益。雷米提醒:“能通过‘卖青苗’的方式出海的企业,算是业内不错的玩家,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杜臣也认为,创新药企还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关键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药企还需要持续培育或吸引这类人才;二是多数创新药企由创业型科学家主导,没有形成团队,急缺商业化、全球化和战略的领军人才;三是多数创新药项目被license out给跨国药企,创新药企需要探索全球商业化模式和资源,在全球分担成本。
聚焦优势重点发力
围绕创新药,从市场准入到资金活跃度都在恢复,但总体仍处在尝试和观望阶段,大量有价值的创新药项目仍嗷嗷待哺。
在杜臣看来,即使是已经盈利的创新药企,也不能对资本市场和资金资源过于乐观,后续研发管线推进还要“烧钱”,筹措资金仍居首位。其次要把有限的资金投给重要的项目,尤其是最有希望的项目,获得回头钱。“在研发初期就要有商业化规划,通过早期市场导向和资源整合,提升药物成功率。”
受制于支付端尤其是商业保险的缺失,进入医保目录成为多数药品的出路,很多热门药物往往有约10家药企参与竞争。雷米指出:“国内创新药企唯有创新,把患者的利益真真实实地放在心上,才能收获商业成功。” 创新药研发属于广种薄收的辛苦行业,体现在成药的高度不确定性,尤其是新靶点和新技术的失败率更高。因此,雷米认为,“重磅炸弹”药物往往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创新药企仍需不断围绕优势适应症和核心靶点进行迭代开发,毕竟相较于美国20年的专利独占期,国内市场更卷。”
为此,创新药企需量身定制研发策略。雷米举例道,有的大而全,比如恒瑞医药,几乎布局所有临床价值大的靶点和技术路线,而且临床推进迅速。有的专注,比如艾力斯,卡位百亿元级别的大靶点(EGFR),以me better药物迅速抢占外企的市场份额。“有的药企在吃到早期创新药(biosimilar)的红利后便躺在功劳簿上,后发管线乏力,最终必然会被后来的玩家超越。”
对于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雷米建议优化管线,砍掉没有商业前途的me worse甚至me too。“对大多数创新药企而言,成为中等biopharma是一种奢望,因为企业的资金和团队无法驾驭大而全的研发管线,不如专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
杜臣也建议资金状况严峻的创新药企,削减大部分非必需预算,将主要资金集中投入新项目。“资本遇冷时,势单力薄的创新药企要学会和其他药企合作。创新是大趋势,很多大型药企都在觉醒,想要从事创新,但又缺乏创新基因,这类药企正是创新药企合作研发的好搭档。”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