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告别脆弱性——国际化创投重铸盔甲

发布时间:2025-03-03 10:49:42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多重驱动下,投融资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2024-2025年期间,头部企业的资本运作呈现出内外并重的特征:一方面,境外上市与跨境并购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路径;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中国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则为这场全球化市场与资本博弈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将从投融资变化、政策导向、企业突围策略及资本市场偏好等维度,探讨医药行业在当前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资本运作勾勒新图景
中国医药行业的资本运作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融资渠道、投资逻辑与风险对冲策略的革新,共同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新图景。
融资渠道:从单一IPO依赖到多元化退出
蒲公英Biopharma数据显示,2024年医药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额同比下降10.40%,但跨境资本运作逆势增长: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NewCo模式成为创新药企获取海外资金的核心工具(如恒瑞医药通过GLP-1管线与Hercules达成超60亿美元合作)。
这一转变折射出两大趋势:一是价值发现机制升级。资本从“押注IPO套利”转向“技术授权+股权增值”的复合收益模式,如康诺亚通过双抗管线授权获得1.85亿美元首付款,直接反哺研发投入。二是政策驱动效应。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港股18A章与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者参与投资中国境内私募股权资金基金的一种制度安排)试点扩大,构建了“境内研发+境外融资”的双循环体系。
投资逻辑:从“商业模式创新”到“底层技术突破”
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中国市场创新药发展显著加速,从仿制药到Me -Too到Me-Better再到First-in-Class。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达48个,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底层核心技术也逐代跃迁,典型如荣昌生物凭借抗体偶联技术平台,维迪西妥单抗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技术溢价贡献市值增长的70%。金斯瑞生物通过分拆传奇生物赴美上市,BCMA CAR-T疗法的技术延展性成为纳斯达克估值核心。
风险对冲:构建跨市场资本平台
百济神州三地上市模式验证了多市场资本结构的避险价值:通过美股定增募资10亿美元,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地缘政治波动与单一市场估值塌缩的风险。
跨境布局平衡多元化
当全球医药产业格局加速重塑,中国企业的资本远征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破局。在制度性套利窗口期终结的当下,资本市场正以严格的筛选机制完成价值重估——2024年逾50家医药公司IPO折戟的背后,是行业向“硬核创新”的历史性转折。真正的破局者们,正通过跨境资本运作构建起全球竞争力,在制度、技术、市场三重维度开辟新“战场”。
价值创造崛起
以往依靠港股18A与科创板制度红利的“伪创新”企业加速出清,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价值重估:
首先是估值体系重构。港股对商业化确定性给予3~5倍PS溢价(如翰森制药奥马环素上市后市值增长23%),纳斯达克则对早期技术平台容忍度更高(Moderna的mRNA平台估值溢价达60%)。
其次是生态型并购崛起。复星医药收购印度Gland Pharma后,三年内海外收入占比从12%提升至37%,捕获了“产能+渠道”的复合价值。
技术获取与市场扩张
在创新药领域,中国企业通过跨境并购快速补足技术短板。例如,康方生物通过收购海外双抗技术平台,加速了全球化临床布局;原料药龙头华海药业通过并购欧美企业,突破高端制剂市场壁垒。此外,境外上市为企业提供了与国际投资者对话的窗口,助力品牌全球化。
单极突破转向多元平衡
证监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顶层设计,推动企业形成三类跨境布局路径:1.技术锚定型,信达生物通过港股定增募资5亿美元,推进PD-1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步发行可转债建设生产基地,形成“股权+债权”的资本组合拳;2.市场渗透型,药明康德分拆药明生基赴美上市,利用纳斯达克流动性优势加速细胞治疗CDMO全球化布局;3.风险分散型,石药集团通过收购ST景峰引入中药资产,对冲创新药研发风险,市值管理策略从“单极突破”转向“多元平衡”。
三重能力增厚确定性
无论从政策、资本还是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医药企业的全球化突围已经势在必行,如何实现从跟随到跨越的引领,关键在于三重能力的构建。
1.技术纵深:从“靶点跟随”到“平台创新”
在ADC、双抗赛道同质化超过80%的背景下,底层技术突破成为分水岭。如微光基因依托新型基因编辑平台,罕见病管线获红杉资本领投1亿元Pre-A轮融资,技术壁垒构建估值护城河。又如迪哲医药专注源头创新药物研发,已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近期获得了包括具有国资背景在内的战略投资者近18.48亿元的投资。
2.临床策略:全球化试验设计能力
传奇生物BCMA CAR-T疗法通过中美同步桥接试验,将审批周期缩短3年,其关键成功要素包括:差异化终点设计,采用ORR(客观缓解率)替代传统OS(总生存期)作为主要终点,适应FDA加速审批路径。以及地缘风险规避,在欧盟设立区域性生产基地,应对关税潜在冲击。
3.资本工具箱:多层次融资能力
成熟的企业正在构建“四维资本矩阵”:港股——用于中后期管线商业化(如再鼎医药通过港股配售募资3亿美元推进肿瘤药上市);美股——支撑早期技术验证(如亚盛医药利用纳斯达克SPAC机制快速上市);A股——兑现业绩增长(泽璟制药凭借多纳非尼放量实现市值翻番);私募市场——通过政府产业基金获取区域政策红利(无锡创投AI医疗项目获得超50%的国资注资)。
其中,港股投资者对医药企业的估值逻辑偏向“确定性”,看重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与现金流稳定性,已实现创新药“出海”(如恒瑞医药的PD-1单抗授权)或拥有稳定现金流(如中药龙头华润三九)的企业更受青睐。美股市场则对高风险高回报的Biotech公司接受度更高,押注前沿技术与临床数据。例如,亚盛医药凭借原创小分子药物的临床突破,在纳斯达克获得超额认购;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专注生物科技的基金。A股投资者更关注政策受益方向,如医保谈判纳入的创新药、医疗设备“以旧换新”等主题。此外,具备消费属性的细分领域(如眼科连锁爱尔眼科、口腔医疗通策医疗)因内需复苏预期获得资金追捧。
★★★ 结语 ★★★
当前,创新药“出海”如果仅靠单纯的成本优势模式有一定的脆弱性,构建“技术自主性+资本多极化+管理跨文化”三位一体的能力,更能在全球医药价值链重构中占据主动。政策与资本双重托举,今年或许正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迁的关键转折点。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