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低交易量品种清除在即

发布时间:2025-02-24 11:11:13作者:卢金淼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5年1月底,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征集医保目录内交易量较少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的公告,目的是为未来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提供依据。在外界看来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行政操作,而是为保证医保资金高效利用、提高患者药物可及性以及实现目录药品更新的更科学决策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医保目录的核心作用在于划定哪些药品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用药选择,也直接关系医疗保险资金的合理分配。每一次目录调整,都可能对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治疗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保药品目录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增减药品,更多地综合考虑药品的供应、市场需求和流通状态。这一转变反映出国家医保局在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方面的思考。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选择合理可持续,国家医保局开始对医保目录进行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审查。
减少“隐形负担”
此次征集公告重点关注那些在医保目录中交易量较少的药品。这些药品即使被纳入医保报销名单,但由于市场需求低或供应不稳定,长时间未能在省级医药采购平台上产生交易,甚至被标记为“停产”。这些所谓的“沉默药品”不仅未能有效服务患者,反而占用了宝贵的医保资源,影响了目录的实际使用效果。
为什么低交易量药品的清除如此重要?从患者角度来看,医保目录的调整直接关系药品的可得性与用药负担。一些低交易量药品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临床,或者生产企业已停止供应,这不仅削弱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潜藏药品质量和安全性隐患。此外,药品供应链的中断、生产厂商的退出,往往导致市场上药品的选择性大大减少。
从医保管理的角度来看,优化目录并清除低交易量药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必要手段。在医保资金紧张、医疗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低交易量药品往往会占用不必要的资源,降低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淘汰这些药品有助于将更多资金用于临床需求高、市场前景好的药品,确保医保目录更加精简和高效。
生产企业应对
此次征集通知也意味着,药品生产企业需要重新评估自家药品的市场前景和适应性。根据通知要求,药品生产商必须提供详尽的生产和供应情况,包括药品的批准文件、生产记录、质量检验报告及原材料采购情况等。如果某些药品已经停产或供应中断,生产企业还需要阐明原因,并提供恢复生产的可能性和计划。此外,企业还需对药品的临床价值和替代性进行评估,以证明这些药品依然有存在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局此次发布的“医保药品目录内交易量较少药品(第一批)清单”,包括了131种药品,涵盖西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70种,中成药61种。这些药品涉及的剂型多达14种,包含注射剂、片剂、胶囊、丸剂、颗粒、溶液、气雾剂等。这份清单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反馈,促使药品生产商提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整改或产品调整。
数据驱动调整
国家医保局本次征集低交易量药品信息的举措,标志着医保目录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与精细化。这一调整方式依赖于详尽的数据和市场反馈,未来医保目录调整将不再仅仅依赖行政命令,而是基于药品实际市场表现和临床需求的多维度评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保目录的合理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用药保障。通过清理“沉默药品”并收集企业反馈,医保局能为未来的目录调整积累宝贵数据,并作出更加理性、透明的决策。
总之,国家医保局的这一行动,或许正是未来医保管理的趋势:基于数据驱动,结合市场需求和临床价值,实现对医保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对于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广大患者的用药可及性,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