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白果致命细节

发布时间:2025-02-24 10:53:45作者:安安科普来源:医药经济报


从元代古籍记载的止咳良方,到现代药典中的抗炎明星,白果的妙用远不止于此。但若处理不当,它也可能化身“健康刺客”——轻则腹痛呕吐,重则危及生命。
功效主治
白果又名银杏果,来源于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于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主产于河南、四川、广西、山东。
本品味甘、苦、涩,性平,归肺、肾经,具有敛肺定喘、收涩止带、缩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喘气逆、痰多、带下、白浊、遗尿尿频等症状。依据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其临床应用的中药饮片为白果仁和炒白果仁,用量一般为5~10g。需注意的是,其生食有毒,不宜过量食用,尤其是儿童。
现代研究显示,白果含有的银杏内酯具有抗炎、抗过敏、保护心脑血管、抑制血栓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等药理活性;银杏黄酮则有助于促进脂肪代谢、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能力、抗氧化、诱导癌细胞凋亡等作用。
毒性症状  
白果若生食或食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生食毒性更大。中毒初期,胃肠道受到刺激,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毒素吸收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主要症状包括烦躁不安、惊厥、神情呆滞、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此外,处理白果可能发生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刺痛、灼热感、肿胀、水疱等,主要发生在面部、颈部、手等部位,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危险状况。
中毒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年龄、体质强弱以及摄入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年龄较小者更易发生中毒,且中毒程度往往较重;摄入量越大,体质越弱,致死率越高。为有效预防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在食用白果时,务必去除种皮和胚芽,并进行不少于半天的浸泡处理,确保煮熟透彻后方可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12.
2.张旭帆,胡金涛,贾守凯,等.银杏果药理、药效、毒性及安全食用述评[J].国医论坛,2020,35(01):64-67.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28-329.
4.王时光,黄蓉,范晴.银杏果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皮损特点和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21(02):140-143.
5.吴平,姚芳,祁兴普,等.银杏全资源主要成分与功能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09):447-455.
6.魏瑶,何建勇,崔峻.白果不滋补乱食会中毒专家提醒:银杏观秋色勿采果[J].绿化与生活,2020,(12):4-8.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