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智能药房:健康服务的价值重构

发布时间:2025-02-24 10:49:33作者:涂宏钢来源:医药经济报

传统药房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白热化,药店数量从2019年的53万家增长至2024年的近70万家,但增长速度已开始下降或未实际运营。美团买药数据显示,实体药店(外卖)药品价格普遍比线上平台(快递)高15%~25%,叠加房租、人力成本攀升,以及医药政策调整,如药品集采降低药价,压缩药店利润空间。
传统药房的服务范围往往局限于药品的交付环节,顾客在店内购买药品即完成交易。智能药房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医疗级服务能力,不仅涵盖药品的供应与配送,更扩展到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个性化诊疗咨询等多个层面。
患者服务智能化重构:从人工配药到全流程智能医疗终端
智能药房通过“流程再造+智能硬件+数字服务”三位一体的技术融合,彻底重构患者服务场景。不过,这种模式更适合大店,无法在流量较小的中小药房展开。比如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的智慧药房实践印证,智能化改造可使传统配药效率实现几何级提升,同时延伸出全新医疗服务价值。
过去,传统的药房取药模式是人力收(审)方、调配、发药,在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患者需要等待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模式存在诸多痛点,如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人为差错难以避免、职业暴露风险较高,以及药品效期管理困难可能导致浪费等问题。药师也被繁琐的工作所束缚,难以抽出精力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以及开展科研工作。阿拉尔医院数据显示,智能化药房升级后,效率提升3倍,准确率达99%,实现了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质的飞跃。
智能硬件高效运转释放药师的专业价值,将传统药房30%的无效等待时间转化为服务增值空间,推动服务延伸,让药师从繁琐的药品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
动态库存管理系统:从经验备货到AI预测的供应链革命
在医药流通领域,库存管理一直面临着“商品滞销与缺货并存”的行业痛点。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库存周转效率低下,资金占用严重。
智能药房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引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库存管理系统,实现药品库存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匹配管理;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标签和传感器,自动识别药品信息、监控库存状态和有效期,实现精确的库存管理;实时数据同步,药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药品的实时库存情况,及时调整库存策略,避免药品积压或缺货。
动态库存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其AI预测算法。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综合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季节性波动、流行病趋势、医保政策等多维度因素,实现精准的需求预测。这种从经验备货到AI预测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库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一系统用于连锁药房,可以平衡库存、动态调拨、提前预判,但需要进行相关的IT开发和部署,初始投入成本不低。
AI+大数据患者运营:从流量收割到私域健康资产沉淀
传统的患者运营模式往往局限于流量获取和短期转化,缺乏对患者长期价值的深度挖掘。智能药房通过应用AI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私域健康资产运营体系,实现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智能药房的全病程患者管理工具能够实现从患者预约、治疗到随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整合线上线下数据,构建患者360度画像,精准识别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例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系统可自动生成随访计划,提醒患者按时复诊、用药,并根据患者反馈实时调整治疗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这个过程中,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可提供AI实时交互、个性化患教、健康评估、报告解读、病历管理等服务,智能药房的私域患者运营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特药DTP药房或者院边店,以承接医院的处方外流,还可以主动干预。药企也可以匹配一些医学和市场项目,补贴重服务对药房造成的成本压力,实现多赢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湖南省的“双通道”政策执行得比较好,就是因为跑通了这个模式。
健康体验中心建立:从销售终端到社区健康地标
线下场景的终极价值在于打造信任感与体验差。线下药房凭借看得见、摸得着的天然优势,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与体验。消费者可以在店内直观地查看药品的外观、包装、说明书等信息,与药师面对面交流,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和建议,这种直接的互动能够建立起消费者与药房的信任关系。然而,线下药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受店面空间和库存成本限制,线下药房的SKU(最小存货单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智能药房通过打造特色IP和线下服务,有望扬长避短,突破这些局限,实现从传统销售终端向社区健康地标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AI等,实现药品的智能化管理、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另一方面,拓展服务范围,提供健康体检、中医理疗、母婴护理等多元化线下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健康需求。同时,智能药房还可以与线上平台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服务模式,打破时空限制。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