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大宗药材白芍集采策略

发布时间:2025-02-17 11:17:50作者:江中叶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中药饮片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作为国家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中药材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白芍作为大宗药材品种(年需求量约2万多吨,占中药材市场总流通量的1.5%~2%),其行情变化与集采政策紧密相关。本文结合政策背景分析集采对白芍行情的短期影响与长期重塑。
价格短期承压与长期趋稳
短期降价压力:白芍被纳入集采目录,通过“以量换价”模式,中标企业需降低投标价格以换取市场份额。短期内可能导致白芍市场价下跌20%~30%(参考部分试点品种降幅),直接影响种植户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长期价格稳定:集采稳定采购需求后,可减少市场投机行为,抑制价格剧烈波动。同时,符合集采质量标准的高等级白芍(如道地药材)可能因“优质优价”政策获得溢价,低标准白芍走动缓慢,价格分层。集采数量确定将挤出企业虚增数量和价格水份,使价格回归理性。
质量标准升级与产业升级
质量门槛提高:集采要求白芍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如有效成分含量、硫磺残留、重金属检测),倒逼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改进技术,例如推广无硫加工工艺、规范种植流程(GAP基地认证)。
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种植户和作坊式加工厂可能因无法承担升级成本(如检测费用、设备投入)而退出市场,资源向规模化种植基地和龙头企业集中。
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竞争加剧
供应链扁平化:集采推动中标企业直接对接产区或大型供应商,减少中间环节(如药材市场、多级经销商),降低流通成本,但可能挤压传统中小经销商的生存空间。供应端要求的提升不利于商贩囤积,出货效率及渠道可能受到影响。
产区优势强化:白芍主产区若通过集采认证,可依托道地品牌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巩固市场地位;非主产区可能因成本劣势逐步退出集采竞争。
种植结构调整与农户行为变化
种植面积波动:短期价格下降可能导致部分农户转种其他高收益作物(如牡丹、白术),未来可能引发供应紧张,但是白芍库存量大,价格依然难有利好支撑;若长期集采需求稳定,可能吸引资本进入规模化种植,提升生产效率,当前西北、东北地区均有地方合作大面积种植案例。
种植技术转型:农户需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如测土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以满足集采质量要求,可能依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政策与市场风险
若集采质量标准频繁调整(如硫磺残留限值变化),企业需持续投入改造,增加合规成本;若采购量未达预期,可能导致库存积压。
替代品与下游需求变化
若白芍价格因集采大幅下降,可能挤占其替代品(如赤芍、当归)的市场份额;反之,若质量不达标,下游药企可能转向替代品。
应对建议
企业层面,龙头企业可整合种植、加工、检测资源,打造全产业链闭环;中小农户加入合作社或与药企签订订单,规避市场风险。
政策层面,完善白芍分级标准,避免“一刀切”压价;提供技术补贴,支持产区升级种植和加工设施。
投资方向,关注拥有GAP基地、无硫加工技术的企业;警惕主产区自然灾害对供应的潜在冲击。
总之,中药饮片集采短期可能加剧白芍的价格竞争和行业洗牌,但长期将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淘汰市场投机倒把行为,具备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集采限定高质量饮片价格后,低质量饮片市场流通减缓,加之投料企业多已在寒冬备货,短期不会有大的需求,4-5月白芍行情走势也许会不如预期,可能不涨反跌,未来行业需要健康发展,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