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居全球生物制药头部梯队,在彼时美国FDA所有新批准的化学实体(NCE)中,日本企业占比近30%。然而,日本生物制药行业之后的表现却相反——在2011-2020年这十年期间,日本公司仅贡献了FDA批准NCE的7%。探寻衰退背后的原因,分析复苏可能,值得业界深思。
创新力不似从前
彼时,日本药企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日本生命科学业务发展咨询公司Aurora Partners的董事总经理Johan Westblad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元走强,经济增长,一些头部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加上丰富的化合物管线,竞争力瞩目。
而在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辉煌不再。1995-2018年,日本对全球制药行业增加值产出的贡献从18.5%下降到5.5%,给该行业带来了重大挑战。
日本创新力下降也可从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迁窥得一角(见附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上日本仅排第13位,较上世纪70年代的第7位大幅下降。
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对于日本生物制药行业衰退的因素,诸多学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行业分散。日本生物制药行业在经济衰退初期较为分散,许多小型企业难以与国际企业竞争,因此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发生了合并浪潮。
创业环境不佳。Westblad表示,随着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日本的生物技术初创行业难以起飞。风险投资缺乏,人才吸引力较小,人才更倾向于在大型知名的企业工作。
国际化不足。由于日本市场的全球份额的下降,与外国全球制药公司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所以自21世纪以来许多日本生物制药公司开始致力于通过扩大新建投资和/或并购走上出海之路。
公共研发投入减少。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下属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Centre for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在2022年的一篇论文中表示,政府基础研究的投资减少、产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薄弱等因素阻碍行业发展。
另一个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事件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该国开始要求企业在本国人群进行额外研究,一定程度上增加跨国药企将日本纳入全球临床开发项目的难度。
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领域研发热点由小分子转向生物制剂,在这一转型浪潮中,日本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药物滞后问题,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的工作人员从2004年的250人大幅增加到1000多人,审评时间逐渐与欧美相当,但问题仍存。据PMDA透露,2016-2020年,在欧洲或美国获批的86种药物中,有72种(86%)尚未在日本开展研发,多数为孤儿药或儿童药。
政府着手研发清障
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低迷之后,最近有一些迹象表明,日本的生物制药行业可能再次崛起。近年来,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国家对创新药关注度提升,也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例如,此前日本监管机构历来要求试验申办方进行独立的日本Ⅰ期临床试验,以确保日本和非日本参与者在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近段时间,日本厚生劳动省放宽了这一要求,旨在吸引更多创新药进入日本市场。
2024年7月,日本制定了促进本土药物研发的五年规划,进一步解决药物滞后问题。该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6年,启动急需药物的临床试验;到2028年创建至少10家药物发现初创公司;儿童药物方面截至2028年之前的五年内创立50项新的药物开发计划。此外,日本还将简化药物审批流程,旨在为符合规定的创新药进入市场清障。
风险投资还需加强
在业内人士看来,日本生物制药产业复苏大概率遵循“慢而稳”的节奏。在多年的停滞之后,这一行业仍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日本生物技术初创公司仍然缺乏风险投资。
Citeline的相关调研显示,2023年,日本风险投资和企业风险投资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约是美国的3%,分别为9.13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日本生物技术公司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直接反映在日本药物开发的缓慢速度上。本土生物技术公司无法在小额投资冒险,大多数创新来自大型制药公司,而美国的创新来自初创公司。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