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背后是生产企业占比结构变革的扎实脉动。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整体数量昂扬向上,可以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Ⅱ类和Ⅲ类产品的企业增长加速。从区域来看,一些中西部地区产业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有产业区域化梯度扩展趋势。
Ⅲ类企业势如破竹
截至2024年12月(见图1),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34894家,较2023年底增长6.23%。2019-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2%。
生产企业整体数量增长,不过具体类型占比有较大变化:可生产Ⅰ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虽仍居首位(22770家),但占比已较2023年底下降了11.8%;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数量位居第二(17984家),增速4.64%;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虽最少(3115家),但增速势如破竹,达到16.67%。占比结构逐渐调整,创新动能进一步释放,未来有望看见创新力更丰富的产业图景。
中西部活力焕新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来看,江苏省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最为富集(692家、占比22.22%),广东省(448家、占比14.38%)和北京市(340家、占比10.91%)位列第二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增速比例变化来看,西藏自治区(100%)、海南省(14.29%)和上海市(9.09%)、山西省(9.09%)名列前茅。
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数量则是广东省扛鼎(3254家、占比18.09%),江苏省(2029家、占比11.28%)和浙江省(1405家、占比7.81%)位列第二和第三。增速比例变化方面,西藏自治区(22.22%)、海南省(13.85%)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0.82%)位列前三。
如果按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存量数量进行排名(见表1),存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市,达340家,上海市以312家紧随其后,苏州市以238家位列第三。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市、苏州市、深圳市、杭州市、常州市和广州市的存量保持正增长,其中苏州市以10.19%位列增速第一。
按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存量数量进行排名(见表2),深圳市以1093家企业排名第一,上海市和北京市以725家和704家位列第二第三。而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同样是苏州市(541家)位列增速第一,达11.55%。
总体来看,各省市医疗器械产业布局正在不断优化,期待在技术持续创新、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集群化等方面持续深化,为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昂扬向上的强劲动能。(范文婷、王艳、许佳锐)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