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商独资医院放开试点,以及部分民营资本进入高端医院领域,带火高端医疗市场热度。在集采和DRG实施的大背景下,高值药耗能否藉此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引发关注。
过去10多年来,非公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数获得长足发展,但其门诊和住院费用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仅器械业务获得一定增长,药耗业绩增速有限,不及药企特别是部分集采落标原研厂商在院外市场实现的增长。
非公医疗市占率低
首先,非公医疗机构就诊量的市占率较低,不足以替代高值药耗在公立医院损失的市场份额。
《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医院就诊量只占总量的17%,这一数据在2023年下降至16%。可见,公立医院就诊量仍占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民营医院大部分为一级医院,缺乏优质大型医院,使其就诊量不足以和公立医院抗衡。
2022年公立医院入院人次数为1.63亿人次,民营医院只有3795万人次,前者是后者的4.3倍。2023年,公立医院的住院人次反弹23%达2亿人次,增速超过民营医院。这提示,民营医院对住院量的抗冲击能力仍不如公立医院,2018年以前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开民营医院的推动。如果只看院均住院人数增长,2010-2022年,公立医院年均增长6.8%,而民营医院只有2.4%。
因此,意图通过私立机构填补高值药耗在公立医疗机构市场损失的份额并不现实。对药耗厂商而言,民营医疗机构仍然是补充市场,而非主体。
公立特需更受青睐
第二,用户的需求集中在公立特需而不是民营医疗。
事实上,大部分私立医疗机构都以医保为主要支付方,仅少数中高端医疗机构以商保和自费为主。但即使在自费领域,用户仍优选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而非私立机构。
根据Latitude Health之前的调研,用户更愿意在住院方面升级医疗服务,且以公立医院VIP服务为首选。这是因为中国优势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而医疗领域主要依靠人才和技术提供服务,这给公立小型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遑论私立机构。
如果无法获得优势的人才和技术,私立机构就无法吸引成规模的用户。当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一定比例的消费类(医美、齿科等)医疗服务仍会获得一定发展,但中产消费升级无法推动大规模的市场发展。
商保地区差异显著
第三,在部分商保发达地区,高值药耗或有增量,但区域优势难以覆盖全国。
值得关注的是,高端私立医疗机构作为高值药耗市场的补充,主要集中在商保较发达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的富裕阶层虽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但对高端私立医疗机构的支付意愿较低,仍以公立医院为首选。
以上海为例,心脏支架集采后,部分高端私立医疗机构获得了明显的用户增量,主要集中在从公立医疗机构溢出的希望使用进口产品的用户。不过,高值药品主要集中在门诊,高端医疗机构的门诊费用较昂贵,因此大部分用户选择在院外购药,药品的迁移效应远低于耗材。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