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江西省医保局印发《关于规范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定点医药机构管理的通知》,要求“定点零售药店申请门诊慢特病定点机构的,应承诺其销售的同通用名同企业同剂型同品规药品价格,不得高于本统筹区三级公立医院实际采购价格的最高价”。
随着市场管理不断细化,顺应民心的慢病品种低价或“零差率”销售成为药店的必然举措。这一政策将给供应商带来哪些影响?承接处方的药店又该如何应对?
【药企】高标准生产高值品
“四同药品”院内院外“零差率”销售,供应商针对医院端可操作的空间缩小,销售队伍价值减弱,药企应做以下调整:
提升药品品质
在竞争中,市场规模最核心的影响要素还是产品品质。之前过于倚重营销占领市场的企业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笔者发现,不同企业同通用名的产品品质并不完全相同,治疗效果也有差异。因此,药企要回归本心,优化药品品质,不仅要求达标,更要高标。
捕捉患者新需求
笔者团队在分析患者时发现,慢病患者的依从性往往不高,特别是多病种患者。这提示,将治疗不同慢病的药物“整合”进同一个药品,将能满足更多患者的诉求。
药企要在解决这些真实需求中实现自我蜕变,而不是停留在产品换规格的粗放运作。事实也是如此,笔者发现,功能“多合一”品种深受患者喜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研发更多高值产品
慢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心脑血管疾病。以糖尿病为例,如果能在降糖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获益更大。这类产品即使价格略高,也能撬动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有多重患者收益的产品亦可作为药企研发的方向之一。
【药店】顺势承接医院处方
“零差率”售药将促使医疗机构秉持患者需求提供服务,回归医学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药品销售将逐步分流到药店,但不同区域表现各异。那么,药店如何做好承接处方的准备呢?
扩充品类
对药店来说,客流的价值远高于慢病品类的价格,因为顾客到店,药店才有更多成交机会。因此,对于医院“零售率”销售的“四同药品”,很多药店可能会负毛利销售,以吸引更多患者。
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药店的慢病品种要与医院看齐,特别是院边店、门慢门特药店。当然,药店扩充品类要充分调研市场与竞争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引进产品。
需求分层
慢病患者购买慢病品种只是其健康需求之一,属于刚性和显性需求。事实上,患者还存在隐性需求,比如伴随症状或并发症预防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局限于慢病药物,中成药、中药饮片、营养素、医疗器械等大有可为。
很多药店也知道这一点,当下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引导成交。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提高,老百姓的健康认知提升,不再轻易相信药店推荐。但患者需求真实存在,实现成交的前提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的信息,让顾客感受到店员的真诚与可信。
举个例子,店员在推荐慢病品种时,大多会关联推荐营养素,但多数情况下会被顾客拒绝。因为店员没能构建顾客对自己的信任度。构建信任度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比如店员和顾客加微信,提供用药跟踪服务,采用建档、监测、用药效果评估等手段,帮助患者认知其“无知”的区域,降低用药风险。只有这样,店员才能得到顾客认可,相信其不只是卖货,而是心怀善意,此时讲清楚产品价值,顾客才会心服。
笔者建议,药店按顾客需求分类,比如单一病种、多病种、有无并发症,针对不同需求,找到其感兴趣的话题,分群分级提供服务。
品种置换
药店对于置换品种并不陌生,但在操作时,要注意维护患者利益,确保其用药后效果相当,因此,药店引进置换品种,首先要确保产品质量,品种置换后,需跟踪检测顾客的血压、血糖等指标,保证其用药效果。
服务创新
与医院不同,药店想要获得更多顾客,就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其中,提供医院缺失的服务如慢病管理就是药店的优势,但要依据自身情况,确定服务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更重要的是,药店还可以创新服务。比如多数慢病患者表现为心身共病,可为其提供心理指导。店员平时多与顾客聊天,开导对方,可令其心情舒畅,促进疾病康复。目前,很多药店人需要优化这一技能。
结语
医院“零差率”销售慢病品类,对于患者回流医院有一定影响。如果药店不积极采取对策,经营可能面临更大挑战,但若能把握好服务细节,这一挑战就是增量机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