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转非”热度不减,越来越多企业积极申请“处转非”。2025年1月,又有两款药品——解郁安神胶囊和解郁安神颗粒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OTC)。据统计,2024年共有33款处方药转为OTC,中成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中成药显优势
梳理发现,“处转非”药品涉及多个独家品种,包括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方盛制药的复方石韦咀嚼片、佐力药业的灵莲花颗粒、众生药业的固肾合剂、陕西方舟制药的阿胶当归胶囊和丹栀逍遥胶囊以及一力制药的妇血康颗粒、力捷迅药业的复方太子参颗粒、惠松制药的鱼腥草芩蓝合剂等。
在北京瑞诺众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陶夏莉看来,中成药成“处转非”主力是由中药产品的治疗学特征所决定的。“OTC市场产品需要具备简便易用、疗效确切的特点,能够满足消费者自我药疗的需求。同时,使用后要有明显的主观改善效果,而这些正是中成药的优势所在。在解决许多主观症状以及慢病伴随症状方面,中成药有着出色的表现,在治疗学上非常符合OTC市场的特点。”陶夏莉分析道。
从政策导向来看,药品分类管理持续优化,亦为“处转非”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去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工作程序(征求意见稿)》,分别从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申请途径、资料提交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推动更多契合条件的处方药向OTC转换。
精准投入资源
据了解,目前“处转非”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与管理部门公布的非处方药的给药途径相同、仅剂型和规格不同的品种,这种转换方式相对较快。例如,一些已经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和品牌认知的OTC大品类,可以通过转换剂型,以低价渗透的策略进入市场,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二是产品组方最好是药食同源或补益类,不仅成本低,后期推广也能规避风险。同时避免含有毒性药材,因为含有毒性药材的产品在“处转非”时受到严格限制,即使不在毒性药材目录内,如果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风险,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药效学和毒理研究,这将增加前期转换成本。
有企业负责人坦言:“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部分原本依赖处方渠道的需求逐渐向OTC市场转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并深耕OTC市场。不过,OTC市场也已发生深刻变革。曾经行之有效的大连锁首推模式,如今效果大不如前,中小药店也竞争激烈。企业如何快速找准切入点、精准投入资源,成为业内亟待探讨的问题。”
也有专家认为,在处方药市场,中成药曾占据重要地位。若此前市场覆盖较为充分,或许还能维持一定基础,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开集采的影响。若集采未中标,必须尽快开拓其他市场。而存量市场中,最成熟的当属OTC市场,并已成为中成药保持规模以及实现增量的来源。
构建品类布局
在业界看来,“处转非”仅仅是拓宽销售渠道的第一步,能否在零售市场立足并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
按要求,“处转非”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要依据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
如何实现“处转非”高效推进?“首先,要对产品进行评估。国家明确规定,‘处转非’产品针对的是可自我诊疗的稳定疾病,用药周期在两周以下。目前,比较常见的OTC产品线集中在脾胃、呼吸等领域,未来妇科、儿科也可能成为新兴的小专科赛道。而骨伤、肿瘤、急诊等领域的产品,转OTC难度较大。”陶夏莉认为,企业不应只布局单一产品,而应构建涵盖医院市场和OTC市场的产品体系,注重品类布局。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产品,满足患者在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同时,转换前必须进行全面考量,包括产品线是否符合要求,药品的适应症是否涉及小儿、孕妇等特殊人群,以及给药途径、剂量、规格等方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