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大科技计划之一,是我国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2024年3月31日,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办法》明确了重点研发计划的定位、特点,进一步细化了各主体职责,即科技部重点抓“两头”和关键节点考核。主责单位负责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委托并指导专业机构做好项目管理。《办法》的亮点是落实改革要求,重构责任体系、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加快产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办法》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等纷纷出台部委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保证部委主要负责的重点专项顺利实施。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卫生健康领域重点专项尤其是创新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立快速专项响应机制
《实施细则》提出“对行业领域突发、急迫的科技需求,动态组织专家论证形成项目申报指南,并及时发布。”
譬如,突发传染病防控启示我们,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和部署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设立药物及疫苗研发重点项目,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对于疫情防控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重大传染病的药物研发往往推动了整个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面对新的公共卫生事件,研发人员尝试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应对当前疾病,也为未来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创新奠定基础。
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机制
《实施细则》明确:“可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临床研究到应用示范进行整体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一体化组织实施特别适用于药物研发。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过程,涉及从药物靶点发现到临床应用的多个环节。通过一体化组织,可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风险,并确保基础研究到最终产品的过渡更加顺畅。例如,早期的药物筛选可以考虑到后续的临床研究需求,从而提前设计药物的剂型、递送方式等问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又如,一体化组织强调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整合。在药物研发的初期就考虑到临床的需求、法规的要求以及市场的动态,有助于在早期就做出合理的决策。
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
《实施细则》提出“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
企业在医药卫生领域的研发过程中通常面临高成本、高风险和技术壁垒等挑战。通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从而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这些支持不仅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还能够帮助企业承担高风险的前期研发阶段费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升研发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另一方面,企业参与这些专项能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创新团队,提高技术水平。在国家专项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在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技术、疾病防控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竞争力。目前,“出海”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扩增收入、提升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发展战略。所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对于我国医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卫健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在科技项目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对于创新药而言,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的结合,还推动了跨学科合作,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项目的实施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