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加码下、双抗&偶联成为创新药研发融资主角。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吸金”最多的领域依旧是发展相对成熟稳健的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研发赛道。
小分子药吸金最多
具体来看,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累计融资总额为82.51亿元,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研发领域累计融资总额为55.77亿元。基因与细胞治疗药物(CGT)研发领域相关融资事件数量依旧维持领先态势,2024年1-10月共计发生50起,累计融资总额为29.2亿元。
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除了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核药赛道继续表现出强“吸金”能力,7起相关融资事件获得13.64亿元融资,平均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
疫苗赛道与核药赛道同为行业壁垒高的重资产行业,2024年1-10月,创新疫苗赛道累计6起融资事件,共获得12.3亿元融资,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达到2.05亿元,仅次于小分子药物研发赛道(2.17亿元),核药研发领域平均单笔融资金额则为1.9亿元。
AI+新药研发赛道在2024年1-10月的平均融资金额高达1.43亿元,是2023年AI+新药研发领域平均单笔融资金额(0.87亿元)的近2倍。主要是受2024年6月剂泰医药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影响,直接拉高了2024年赛道单笔融资水平。
改良新药开“卷”
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制剂&改良新药研发赛道。2024年1-10月,高端制剂&改良新药研发赛道共发生7起相关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为10.6亿元,单笔融资金额高达1.5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前几年2类改良型新药在国内还是非常小众的一个赛道,但近几年已经有大量公司布局此方向。目前是一个好的进入时间点,市场需求真实存在,国外垄断亟待打破;3类虽然亦定义为仿制药,但目前国内开发一个3类药仍需要开展大规模临床;一些高壁垒的4类仿制药也潜藏很多机会:2.2+2.4的组合开发模式也可能是一条发展路径。
有投资人表示,目前中国改良型新药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改良新药还可以表现为公司把自己开发的分子通过不同剂型和其他改良再去延长专利。投资这一领域应考虑哪些维度?专家指出,一是国内是否有定价基础;二是改良新药的门槛,如是否有足够的技术独占期、平台的难度、产品的专利保护情况;三是市场和药物经济学层面;四是商业化能力,这点很重要,如果商业化能力很强,可以迅速进入终端,就能通过构筑商业化平台进而构建整体平台。
研发进展新趋势
随着双抗、偶联药物领域在BD领域的出色表现,相关领域企业在资本市场同样受到追捧。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排名中,有6项是双抗&偶联药物研发企业,融资总额35.79亿元,占TOP20项目融资总额的38%。
此外,在小分子药物领域,PROTAC等创新技术路径伴随着国际临床的突破受到资本青睐。
CGT领域,已释放成药性风险、适应症拓展空间大且给药优势明显的小核酸药物,仍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疫苗领域,作为能够使疫苗更有效地激发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添加剂”,新型疫苗佐剂受到市场关注,正在引领疫苗研发新趋势。(摘编自动脉智库,作者陈宣合、周秋寒)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