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带量采购的市场逻辑

发布时间:2025-01-13 15:56:53作者:喻向东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4年12月30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称“国采”或“集采”,均指“带量采购”)公示中选结果,本次中选药品将于2025年4月正式落地使用。
第十批国采与第九批时隔13个月,投标企业数(439家)、产品数(778个)创历次最多,中选率(49.5%)创历史新低,流标率(50.3%)创历史最高纪录。此次国采竞争尤为激烈,AB证药企互卷,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1ml:2mg/支),限价7.48元,津药和平报了0.54元/支,比限价降低了99%。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并公示中标结果,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自2018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4+7”集采试点以来,共开展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五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平均中标降幅在50%以上。
医保主导带量采购
新一轮医改承接国家先后推行的药品购销“两票制”、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措施,此前,各省级层面先后采取过先“招”后“采”,“招”“采”分离的招标采购模式(2006年始),以及“双信封”制为主的药品分类采购模式(2015年始)。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总体思路为“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采取“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招采合一、保证使用”等措施,标志着脱胎于“三明模式”的“4+7”带量采购模式正式成为“国采”。
在“4+7”带量采购及全国扩围的基础上,陕西十三省联盟、三明联盟、京津冀等省际与地区联盟,先后加入组织带量采购行列,以弥补“国采”限于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范围的局限。
截至目前,国家历次药耗带量采购共节约医保资金5000亿元以上,医保部门推动带量采购动力十足。
发端于三明经验的三医联动改革,以强化支付侧力量为核心,即通过“招采合一”的带量采购,“保证支付”的有力手段,使医保从被动的医疗费用结算支付机构,一跃成为集议价权、采购权、支付权、监管权等于一身,超越医药、医疗等服务提供方的主体。这是医保得以主导带量采购,且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市场逻辑。
医疗协同带量使用
医保主导的带量采购需要医疗机构的使用配合,医保支付方式成为影响双方合作的市场逻辑。
近年来,各地医保部门纷纷推行医保直接向药企支付带量采购药品货款,处方外流与医药分开成为明确趋势。
带量采购药品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基本前提,使中选药品与原研药品尽可能处于接近的质量层次与使用效果。但某些中选药品虽然价格大幅下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患者及家属仍可能选择原研药品,这使得部分带量中选药品的临床应用不如预期或出现反复。今后,带量采购药品的采购与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争取临床使用带量采购药品达到80%以上品种与用量的比率。
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效率与质量优先。即尽可能提供科学、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DRG\DIP等医保限额支付手段的执行,医院使用集采中选药品,以便创造条件使用更为先进的检测、治疗手段,或者为创新药、原研药的使用留出支付空间,以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将为医院与患者带来好处。
药品只是医疗服务成本的一部分,且专业附加值较低,这一点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科研等职能分工愈发科学与精细,当医院的医疗专业能力成为优势价值的时候,带量采购药品的使用与否,将会成为学术选项。
医药价值重构
带量采购本质是“以量换价”,以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为主,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规范了临床推广行为,更在深层次上引导着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集采政策促进了仿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下,部分低效、低质的药品生产企业被淘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同时,带量采购也使存量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带量采购作为三医联动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医改最为直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仍将存在较长时期。本次带量采购出现的部分看似不理性价格“血拼”行为,是阶段性的市场波动现象。随着监管与市场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更为科学与高效的采购模式必将通过市场检验脱颖而出。采购方式的市场化、平台化,甚至医保本身的市场化,将有力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共同为人民健康服务,这将成为带量采购最根本的市场逻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