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十万吨饮片集采映射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4-12-25 15:13:02作者:周星星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山东省医保局官网挂出《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拟入围结果公示》,公示了此次45个集采中药饮片品种的拟入围企业得分结果,中药集采话题热度持续高涨。从各联盟地区首年采购需求量粗略来看,45个品种年度总需求量约9.74万吨,未来集采品种也许很快会突破100个,达到200个,再逐渐过渡到全品种,集采需求量也会很快突破50万吨。
马太效应投射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2310家企业具有中药饮片生产资质,此次参加集采的中药饮片企业累计约1400余家,超过60%,也就是说有40%的饮片企业没有参与资格。至少中标1个品种品规的企业一共666个,占比47.5%,也就是说一大半的饮片企业花了大精力参与,但完全没有竞争力。企业入选品种少于50个的有391家,占比超58%。可以看出集采竞争极为激烈,大部分饮片厂沦为大企业的背景板。
从入围公示结果来看,华润三九或是本次中药饮片集采的最大赢家,旗下华润现代中药(昆明)有限公司在各省份合计共有2500余个品规入围,公司控股51%的重庆医药集团九隆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入围品规2100余个。
业内常有“饮片企业太多”的说法,笔者认为,随着药典标准规范严格、飞检力度加大,加上集采的检验,大多数饮片企业表现出竞争力不足的情况,未来的饮片企业发展可能呈现强者恒强,就是几个头部玩家和下属的特色分公司保持坚挺,一家饮片企业生产几个产地特色品种,垄断该品种80%~90%的采购、供应能力的局面。
如何降价又保质
今年上半年的中药材市场还在牛市期间,多家药企因为白术等品种原料行情过高,导致违约失去集采资格。目前大部分品种价格处于下行期,药企预判到未来原料行情下行,可以降低价格来入围。但中药材具有明显周期性,压低价格难免导致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中药品质如何保证?
再者,一旦中药饮片集采品种被炒作者“狙击”,比如黄芪此次采购量1万吨,该品产量6万吨,按照原料2万元每吨计算,1.2亿的资金就可以垄断原料,应提防出现越招越高甚至中标即死的情况。 
优化溯源与基地化政策
本次申报品种评审指标得分上,主要是对于药材质量予以保障,对道地药材、自有种植基地、趁鲜切制以及溯源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价。这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从公示资料中来看,极少有企业在该项得到满分30分。中药材生产基地化这个话题提了快30年,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引导和生产补贴,但收效不如预期。
笔者认为,一方面,重点追溯中药材原料的基源、产地、农药使用、生长周期、采收时间和初加工方法等;同时,严格倒查机制,针对上述环节建立对应的检验检测标准,而非单一的含量或浸出物标准,方可确保追溯的真实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政策上应支持和鼓励使用可溯源中药原料,要让企业有动力开展中药原料全程溯源,首先就应支持和鼓励使用可溯源的原料,形成制度保障。例如在跨省联合集采中,将使用可溯源原料的中成药、颗粒剂和中药饮片,单独划分标的,与非溯源原料划分成不同质量层次开展竞价;在医保体系内,提高对使用溯源原料中成药的报销比例和范围;强制要求中药注射剂企业和颗粒剂企业的核心原料必须使用可溯源产品等。
如此,将倒逼生产企业与原产地无缝对接,具备可溯源能力的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将明显增长。中药需严把药材质量关,通过物联网管理中药材种植基地,从选苗、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收、仓储、生产、销售,全部实行标准化作业,全过程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当然,中药材生产基地化还要利用农村政策红利,中药材主产区可以进行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种植模式,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成自己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材品质得到提升,让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