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联动牵动产业神经。12月23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开展冠脉球囊类联盟带量采购价格联动中选产品和新增中选无增量资格产品信息公示和确认工作的通知》,冠脉球囊类联盟采续签正在进行价格联动中选产品和新增中选无增量资格产品信息的公示和确认,确认时间截至2024年12月26日。
在此之前,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已于12月19日开标并产生中选结果,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等产品新设的二次报价引起广泛关注。河北牵头的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更是引入新机制突破价格兜底模式。不难看出,耗材价格形成机制多元施策稳定市场销售预期。
“一品一策”常态化
梳理近段时间医用耗材联盟采的落地政策,最大的特点是规则不断优化。
以冠脉球囊类联盟带量采购为例,此前共涉及39家企业,92个注册证中选,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为30%。此次续约明确强调,中选产品续签价格联动新公布的本企业在全国省级带量采购最低的中选价格并签订合同;若不接受价格联动的,在后续采购期内均视为放弃中选资格。非中选产品如符合采购要求,允许其按不具有增量资格的中选产品参与到医疗机构续报量中来。
12月初,在河北牵头的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中,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等四类耗材在竞价规则方面都未延续“保底中标模式”(即以复活机制和保底中标规则为价格兜底),企业需根据现场报价来决定是否中标。以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耗材为例,中选规则一显示:同产品分类同竞价组内入围企业最高拟中选价格不得超过最低拟中选价格的1.5倍,若高于最低拟中选价格1.5倍,则申报企业为非拟中选企业。2021年骨科关节耗材国采开始,保底中标模式延续至今,接下来,集采方能否合理预判降幅,同时避免企业方价格厮杀过于激烈,2025年1月10日开标将用市场检验新机制。
不同的品类,规则也有差异。有专家称,河北联盟根据产品分类形成A、B竞价组。最低拟中选价格像一个“盲盒”,不到最后谁都无法知道竞品的报价。对此,某知名器械企业负责人李昊认为:“临床对不同器械的需求有差别,考验企业的报价策略。在市场同时卷产品与价格时,只有保持差异化创新,再结合供应链高效的成本管理,才能构建价格竞争力。”
比拼创新研发力
按照国家医保局规划的7大类省际联盟耗材集采,规则优化仍会继续。如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打破保底中标模式,必将改变行业生态。需要提醒业界关注的是,规则新提出,当出现历史采购量相同的情况,以医疗器械注册证生效日期早的优先,这也是一种对创新的支持,是研发力之间的比拼。
不过,李昊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政策导向不断细化,企业在筛选优质且优价的产品时应做好界定,政策只鼓励“真创新”。“我们公司的超声、消化呼吸内镜、心内科等产品线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高端型号,目前心内领域IVUS产品已顺利进入集采目录。从市场角度看,企业以临床为导向,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与医生、临床工程师紧密结合,深入了解临床痛点和细节,才能把电子产品向成功的医疗产品推进。同时加快海外产品注册,加强海外代理商队伍建设,加大代理商的发掘与培育。”
提升行业集中度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在制定规则时,通过以量换价、招采合一的方式把“量”往“价”引,相关机制有助于引导较长时期内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通过按中选规则及排名进行梯度分配协议采购量的方法,价格越低中选排名越靠前,这些变化共同给创新产品稳定预期奠定了底层逻辑。
据了解,每次集采都有复活机制,从采用固定的金额,企业确认后中选,到引进新方法:第一次报价后产生入围和中选,第二次报价,入围未中选的及没有入围的都可以再投标,这样的设计是保证能有更多的产品供临床选择。本次人工耳蜗集采就是第一次报价后,有两家企业没有入围,最后利用了二次报价的机会。
前述专家表示,规范集采意在扩大规模效应。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