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第十批国采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涉及62个品种,申报企业有439家、产品778个,均创历史新高,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为了集采结果更好落地,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集采药品耗材的进院、使用、监测、考核、反馈等各环节提出细化措施,促进“采、供、用、报”有序衔接。
供应更加稳定多元
第十批集采规则进一步调整,取消50%价格降幅的保护机制,增加1.8倍熔断复活机制。相比往年,B证企业数量影响最后入围企业数量。
根据拟中选结果,平均每个药品有6家以上企业中标,供应更加稳定多元。据米内网不完全统计,50多个产品(以药品名+企业名+规格计)降幅超过90%。西格列汀有超过30家企业竞标,包括华海药业、科伦药业、正大天晴、石药欧意等知名企业,有企业拟中选价最低降至每片0.2元以下。
随着国采常态化,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成果落地成为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需保证报量的实现,通过以量换价,降低企业后续营销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结余留用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准确报量、合理使用,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
据了解,第十批国采报量情况纳入结余留用测算。结余留用资金的计算基数与报量直接相关:报量多,结余留用资金多;报量少,结余留用资金就少;不报量的品种则无结余留用奖励。
《通知》亦提到:进一步支持将紧密型医共体作为整体进行报量;落实好集采结余留用政策,结余留用资金计算以医疗机构报量为基准,统筹考虑实际使用量予以拨付。
在方明药业总经理赵亭看来:“今年国采对医院报量的要求比较严。过去有些医院为了完成第二年的考核,实际有需求但不报量或者少报。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实际用量是报量的几倍,导致用量超出采购计划,企业供应不足。今年少报的和不报的情况都得到了治理,这是一个好的变化。”
未中选品种价格治理
同时,未中选品种的价格治理将打通集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位高校专家指出,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大的集采品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患者形成长期用药习惯、粘性大,不愿换药以及承担超出支付标准的费用;二是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不到位,医疗行为缺乏有效监管,配套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不足;三是仿制药企业过度竞争,接续集采价格持续下降,而部分原研药企业出于全国价格策略、患者忠诚度高等方面考虑,降价动力小。
当前,价格治理不断升级。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医药采购机构聚焦“四同药品”(即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价格治理,消除在不同省际不公平高价和歧视性高价,并启动了注射剂“三同”(同品、同厂、同剂型、不同规格)治理。
《通知》则明确,对执行“一品两规”的医疗机构,在选择中选药品以外的同通用名其他药品进院时,鼓励优先选择集采中选的备供企业药品,并做好非中选药品和耗材挂网及价格管理,对价格高于相关政策规定的非中选产品采取暂停采购、撤网等措施。
前述专家表示:“当前大部分地区基于挂网价按比例报销,非中选产品,主要是原研药价格远高于中选产品的情况下,不同厂牌药品支付不等,建议基于医保支付标准按金额报销。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中选还是非中选,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将药品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