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探寻耗材集采趋势变化

发布时间:2024-12-11 14:19:16作者:陈慧君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关于耗材集采的新闻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全国耗材集采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不仅国家及省际联盟采购活跃,地方集采亦在“补缺”与“尝新”中稳步前行。
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将于12月19日在天津开标,包含人工耳蜗医用耗材以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从冠脉支架国采的首轮探索,到如今稳健步入第五轮,全国耗材集采重心发生了哪些变化?耗材集采降价后,产品的质量、供应和临床使用存在哪些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路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
“采”“管”两手抓
路云表示,第五批耗材集采将技术含量高、市场规模较小的人工耳蜗类耗材纳入范围,与前几批相比,本次集采响应了特殊群体的需求。同时将外周血管支架类大部分产品纳入范围,品种丰富,满足不同外周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需求。
11月2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了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关于《全国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一体化监管及服务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根据公告,本次采购分为两个包:第一包是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一体化服务提升改造;第二包是全国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回溯监管与优化反馈系统建设。根据采购要求,在2025年6月15日前要完成回溯监管系统项目开发建设。路云分析认为,这说明耗材集采不仅要做好“采”,还要抓好“管”,通过规范和优化耗材集采监管体系,加强集采执行的精细化管理。“未来,企业应紧随国家政策,做好产品质量与供应监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耗材集采监管工作。”
稳步推进优胜劣汰
总体来看,集采为医药流通市场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价格的大幅下降,市场也曾一度认为“降价”是唯一考量。邓勇表示:“其实不然。拉长时间线不难发现,在国采降价维度方面,从首批国采产品冠脉支架93%的降幅,到第四批人工晶体与运动医学60%~70%的降幅,以及冠脉支架续标25%的平均降幅来看,集采降价幅度渐趋温和。”
邓勇建议,在集采过程中可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合理利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集采价格。对于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可以在集采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加分项,以激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集采降价,还可以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如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路云看来,集采不仅加速耗材国产替代化进程、推动行业创新,也对医用耗材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目前的采购方案看,主要还是同分组下同质量产品比较价格,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过程,有助于提升整个医用耗材行业的集中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产耗材通过以价换量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尽快打通医院的销售渠道,减少销售成本,在此基础上,企业将重心转移到生产和研发,不断提升质量、性能,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一方面,淘汰了部分技术落后、质量较差的企业和相关产品,倒逼企业研发质量品质更优的产品;另一方面,为抵御集采带来的压力,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企业会加大在新术式、新产品、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和术式升级,带来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提前做好保供准备  
除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外,这个月初,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均出台耗材集采相关政策,产品涉及造影导管、颅骨盖孔板、颅骨钉、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等耗材。全国医用耗材集采范围进一步扩大。
如何确保中选产品能够及时进院、优先使用?路云建议,一是保障产品的稳定供应。中选后,企业面临集采的大规模放量,应提前做好备货准备,保障临床供应。二是确保中选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集采中选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为避免企业出现“降价降质”问题,应做好中选产品质量监管,为临床输送质优价廉的高质量医用耗材。三是做好集采执行监测。对采购数据进行监测,督促医疗机构及企业按文件要求执行,规范集采行为。
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重点从集采药品耗材的进院、使用、监测、考核、反馈等各环节提出了细化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遵循并支持集中带量采购机制,体现出部门间协同监管、优先使用中选产品的政策导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