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工作是每个单位与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职责。在涉及民生服务的卫生健康领域,关系到患者的个人隐私、医疗科研成果和公共卫生安全,保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倘若信息不慎泄露,不仅严重侵犯患者隐私权,且极有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卫生健康单位保密工作刻不容缓。
现状剖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对医疗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医疗机构保密工作存在一定隐患。首先,系统数量的增加带来了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隐患。其次,医疗机构人员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使得保密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工作人员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极易带来敏感信息泄漏的巨大隐患。此外,部分医疗机构的保密制度不够完善,保密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而且可能还缺乏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和数据备份恢复技术等。
举措建议
完善工作机制。组织成立保密工作领导机构,由单位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办公室、信息科、医务科、护理部、病案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核心成员,明晰各自保密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单位保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保密工作流程,从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到销毁,每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信息在各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和标准,对存储信息采用加密存储技术,在信息使用过程中要严控信息的访问权限,在数据传输环节,采用加密、专用网络传输等方式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对涉密信息销毁,严格采用专业的销毁设备和方法,确保信息被彻底销毁。
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明确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对象,确保保密宣传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涉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涉密人员参加保密培训,使其熟悉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技术知识,掌握保密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建立单位保密提醒机制,在涉密人员上岗前、离岗时、重大任务前等关键节点,对其进行保密提醒,增强其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
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包括保密责任制度、保密审查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涉密人员管理制度、保密监督检查制度等。明确各科室和个人的保密职责和义务,规范保密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加强对保密工作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熟悉保密工作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单位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可以包括保密工作制度的执行情况、涉密人员的管理情况、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情况等。
加强前沿技术应用。加大对保密技术的投入,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保密技术设备和软件,提高单位的保密技术水平。例如,引进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备份恢复技术、防病毒技术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每年在预算中列入保密技术更新内容,更新采购适合单位需求的保密技术产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