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解码中国生物并购浩欧博

发布时间:2024-11-11 15:25:26作者:杨泽康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老牌药企中国生物制药收购IVD企业浩欧博引起业内热议。根据双方约定,此次交易主要采用“协议转让 要约收购”的方式。如何看待此次收购?双方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

本次收购设置了业绩对赌承诺,浩欧博在2024-2026年需要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970万、5218万和5479万元。若未实现,卖方需要支付现金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额补偿。
对于市值超过600亿元的中国生物制药而言,这仅仅是一道“防火墙”,即便浩欧博实现了业绩承诺,最多也只是实现一定的财务价值和资产增值。但浩欧博作为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一个A股上市平台”,其背后的资产重组价值不可估量。

借“壳”增效

无论是收购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还是“借壳上市”,本质都是相似的,即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组,达到上市公司捋顺成长逻辑、进行价值重估的目的。
近期,医药行业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亿腾医药并购嘉和生物实现借壳上市。不过,二者之间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绝对的强势与弱势,而是二者业务之间各自取长补短。嘉和生物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壳”。其前期业务是license-in模式,但后期的自研管线中并不缺“好货”。就在两个多月前,其自研管线GB261以NewCo的模式授权给了海外新成立的公司,拿到了数千万美元的预付款,后期还有4.4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初步证明了其自研管线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并购和大药企买“壳”注入资产的收购,还是有一些区别。后者比较典型的运作,则是石药的案例。这类“壳”运作成功的关键,除了要关注收购的价格,更重要的还是看注入资产的质地和收购方后续的资本运作水平。
中国生物制药和石药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都是在港股上市的老牌药企,且TTM(市盈率)目前都不算高。石药集团目前的TTM大概是10,市值672亿港币;中国生物目前的TTM接近15,市值663亿港币,二者在资本市场的情况是可以进行类比的。
石药的创新药技术平台正在多层次发育,从两次license-out的ADC到国内进度领先的mRNA技术平台,曾经诞生了国内自研的mRNA新冠疫苗。小分子方面,最近也有比较出色的进展:其与两大AI制药龙头——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在去年宣布了战略合作,今年也有较好的成果。但这些有想象力的技术,对其股价的弹性并不算很好。早期的优质管线如果没有产生BD的话,按照公允资产计价,无法给出与其潜在价值相匹配的定价。
但如果把这样的技术管线注入小公司,小公司受到临床数据催化的影响,管线进度推进过程将只需三年左右时间,市值爬升也会相当快速——这也是NewCo交易的魅力所在。不过,NewCo交易的公司要上市美股,同时需要数年的时间去推进管线进度,而通过买“壳”的方式却可以直接把管线注入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去催化股价。石药与新诺威大抵如此。同时,石药也注入了另一项关键资产:有稳定现金流的石药百克。2023年,石药百克营收为23.16亿元,扣非净利润达到7.25亿元,津优力的销售放量和盈利为管线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后盾。

未来市值空间

中国生物制药的情况大抵类似。其2024年H1财报显示,创新产品收入61.3亿元,占营收比重38.6%。但要等到大量有想象力的管线来商业化,从而转换营收结构、改善业绩基本面,时间未免太长。
目前,中国生物制药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单品数量充足。肿瘤方面,产品矩阵非常全面,既有TKI类小分子,也有多品种化疗药物和免疫疗法大分子。今年上半年,其抗肿瘤板块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19.5%。如果要进行单品腾挪,正好可以将目前在商业化上放量的肿瘤单品进行转移,再与可能转移的创新药管线联用,既可以“养活”创新药研发,又能在药物联用上打出组合拳。
此外,外科/镇痛药物板块的增长也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9.9%,达到25.8亿元,该板块主要为贴膏类和解热镇痛消炎药类的组合。从目前经营来看,该板块的商业化还有较明显的增长空间。在稳定盈利的单品上,中国生物制药不缺“好货”,必要时可以像石药那样“双向赋能”。重点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生物制药到底能给浩欧博带来哪些想象力巨大的管线,这也是未来该公司市值弹性的关键所在。
目前,中国生物制药的F-STAR双抗平台是最值得关注的创新点,未来批量推出双抗管线,能够注入的资产也就源源不断。去年一季度,中国生物制药花费1.61亿美元收购F-STAR双抗公司获得F-STAR平台。如今,该平台产出的创新管线已经箭在弦上。未来如果能够把F-STAR的资产注入到浩欧博,再辅以现金流资产去反哺,那么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大。

小结<<<
目前,上市融资对于创新药而言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笔者认为,接下来大药企对A股的一些优质小市值医药企业进行收并购或许会成为常见的战略。不仅能帮助竞争力不强的公司出清,还能促使更多港股优质创新药资产回流A股,是非常好的双赢运作。此外,也为修复港股药企资产估值提供了一个较优质且实用性强的工具。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