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3 13:59:18作者:辛春来源:医药经济报
今年以来,一系列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密集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多层面合作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10月7日,港股18A上市公司嘉和生物公告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如何看待此次收购?特别是在鼓励企业并购重组的大方向引导下,18A Biotech企业普遍进入生死大考的背景下,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并购重组是否有着特别的风向标含义?
各取所需
客观来说,这是一次双赢的合并。嘉和生物是一家典型的Biotech公司,主要聚焦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以及血液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亿腾医药原是国内知名的CSO(代理销售产品)企业,后逐渐转型生物制药。收购完成后,亿腾医药的创始人将成为合并后的亿腾嘉和公司的大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故业内有观点认为,这实际是亿腾医药在经历四次递表失败后的反向收购或者说是“借壳上市”。
嘉和生物作为一家没有稳定现金来源的港股18A上市企业,正经历其他不少Biotech企业所面临的同样挑战:现金流不足以支撑运营。截至2024年6月30日,嘉和生物只剩下1.14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些资金加上前不久通过商业授权从华东医药获得的数千万美元,能否支撑半年的运营还有待考验。嘉和生物的生物类似药英夫利昔单抗刚刚获批上市,还有两款CDK4/6i产品接近上市,管线看起来还不错,但账面上的资金不足以帮助嘉和生物建立生产线以及商业化团队。此外,即便建立了商业化团队,商业化的成功概率也不一定高,诸多Biotech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相较于嘉和生物,亿腾医药在中国市场深耕20多年,最早从CSO业务、帮助外企代理销售产品起家,在“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改革背景下,其CSO业务不可持续,2015年开始启动创新药研发转型。从亿腾医药此前申请上市时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亿腾医药已经实现20.74亿元的营业收入及3.06亿元的利润。同时,根据嘉和生物并购公告,亿腾医药拥有超过900名销售代表,遍布中国30个省份,覆盖超过12000家医院,包括约2000家三级医院、2000家二级医院以及超过12000家药店。
可以说,与亿腾医药的合并弥补了嘉和生物商业化能力的不足,亿腾医药的景助达(HDAC抑制剂,用于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和嘉和生物的核心产品CDK4/6i在商业化及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方面有非常强的协同效应,亿腾医药的生产线还能够帮助嘉和生物生产产品。嘉和生物几乎不用额外的现金就能够推进已获批产品的生产以及商业化,并迅速将管线转化为现金流。
价格划算
自2015年启动转型以来,亿腾医药一边大力从Amarin、礼来、盐野义等企业买入唯思沛、稳可信、希刻劳等产品的商业化权利,一边另行成立了创新药研发公司亿腾景昂,在研乳腺癌、头颈鳞癌、肺癌、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癌等领域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创新药。前面提到的景助达正是亿腾景昂的在研产品。此前,亿腾医药曾四次递表均未获批,亿腾景昂也曾单独递表未获得批准。而同列曾经四大CSO公司的康哲药业在2010年成功上市后,截至2023年,销售额已经破80亿元。
如今,随着与嘉和生物的成功合并,亿腾医药将打通资本市场的通道,从而更方便获取资金,帮助企业加速发展。同时,嘉和生物的管线和亿腾景昂并不冲突,嘉和生物的管线嫁接亿腾医药的商业化能力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亿腾医药拿下嘉和生物的价格相当划算。当然,两家公司未来还有很多整合方面的工作要做,包括双方创始人是否能够形成合力,嘉和生物有多少在研管线能够获批上市,以及上市时的市场竞争格局是否有利于产品销售等。
观势
Biotech分型裂变
与嘉和生物和亿腾医药两家公司的未来相比,Biotech企业进一步分型裂变的趋势变得更为清晰。市场蓬勃发展时,行业百花齐放、高歌猛进;市场调整期时,行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这也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
一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鼎立潮头,通过整合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如1996年,由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合并成立的诺华公司如今已是全球前十的大药企,2012年成立的艾伯维公司更是一度拿下全球销售额桂冠。有一定实力的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来说,如今也有极佳的发展机遇,能以超性价比的价格吸收合并优质的Biotech。从更高维度上看,许多产业的企业也正面临类似医药产业的挑战和转型。可以说,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此次合并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同时,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对正在经历生死考验的Biotech公司也带来一些启迪。北海康成、圣诺医药、三叶草生物、开拓药业等公司都与嘉和生物有着差不多的处境,传统医药生态从医药研发、生产、分销、营销到零售、服务等领域蕴育了不少独特资源禀赋的企业,两大生态之间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颇值得期待。
当然,Biotech企业分型裂变的方向不止这一种,一些企业在医药研发生产过程中积累了相应的能力,并选择将这种能力输出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医药企业,转型成为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公司,为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工艺开发、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有东曜药业,这家企业在2023年已经实现7.81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5.74亿元的毛利润。
还有一些Biotech企业则选择出售给巨头,产品管线比较好的企业依然能够卖个好价格。比如亘喜生物12亿美元出售给阿斯利康,信瑞诺医药35亿美元出售给诺华,普方生物18亿美元出售给Genmab。
事实上,到了一定阶段,Biotech领域也会跟其他行业一样经历洗牌,但医药产业的规模足够大,生态足够丰富,出路也更加多元,未来能够活下来的Biotech企业不会是凤毛麟角。而且,随着国内医药巨头的资金不断充盈,未来不排除与跨国巨头竞争标的。Biotech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转型方向,为未来逆转创造契机,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合作值得借鉴。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