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3 13:51:19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我国医药创新生态圈愈加开放和繁荣。连日来,全球医药领域巨头组建或中外合作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相继迎来新进展。一是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在北京亦庄成立中国医学创新中心,并计划设立创新孵化器,加速药物研发;二是上海医药与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下称“上海前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整合在产业、营销及渠道等方面优势,携手推动医药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闻吸引了不少产业界的注意力,可以预见,未来中外合作前沿创新,地方政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海内外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将更加成熟。
加码前沿创新
留意拜耳和礼来的动态可以发现,二者一直在持续深耕在华业务,并向产业链的前端前移,推动早期科研进展及研究成果转化。2023年10月,拜耳在北京亦庄投资建立的创新合作中心开幕,夯实与清华、北大科研合作的同时,与北京经开区和北京医学会共同推动研究型病房建设。今年9月26日,拜耳与上海医药携手共建全球生命科学共创平台——拜耳Co.Lab中国,赋能8~10家初创企业,重点关注细胞与基因疗法(CGT)、肿瘤及新技术平台。
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是创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而早期研发又是关键第一步。据了解,这是礼来首次将旗下创新孵化器扩展至美国以外的地方。创新孵化器将识别并支持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高潜力生物技术企业,整合专业技术资源,探索新型临床研究设计,助力新药研发创新突破。礼来此次入驻的BioPark(北京医药创新公园),是亦庄国际生物医药企业的聚集点,正面向全球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外资企业与海内外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生态市场更加丰富。不仅在药物研发前沿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ADC偶联、核药、AI制药、合成生物、脑科学等领域聚焦了大量创新企业,且这些创新企业的估值相比拥有类似业务的国际创新企业要划算很多。从CRO、CDMO服务到Biotech公司授权、收购等,都给跨国药企带来了机会。
发挥链主作用
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能力是其保持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保障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包括联合开发临床研究项目,与海内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提供技术支持、辅助试验,做好融资对接等,都是可行之策。在关键环节,由地方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中外巨头“组局”创新的趋势更加明显。
拜耳在中国的投资中,有两笔是和上海医药合作。上海医药的主要业务是医药流通,也是拜耳在中国最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之一,截至2023年,两家公司的合作金额已经超过10亿元。除了医药流通业务,上海医药的工业板块核心战略之一是发力创新药。上海前沿是上海医药近年来创立的创新平台,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打造面向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孵化转化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资源支持,这也吸引了一批跨国巨头将最新的实验室与工艺模块落地在此,互相赋能。
医疗企业产业链长。研发、生产、分销、医疗服务、零售等环节都有诸多的链主企业,而医药研发又受到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影响,不断涌现新的技术,这些都给医药创新生态创造了丰富的土壤,中外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将形成独特生态。未来,双方的专利权益如何厘清、配套的资源服务如何提供、临床研究如何接轨国际和转化、产业规模如何放大等,仍需进一步精准赋能。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