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6 11:06:18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干细胞药物赛道火热。日前,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要全力推进干细胞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新药研发。其首个获批临床的1类新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入组给药受试者数量已完成50%以上。
近两年,国内陆续有干细胞制剂提交IND申报。仅今年,截至10月15日,CDE就受理了10余个干细胞药物的新药申请,多个已处于在审状态。此外,随着全国第一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诞生,越来越多创新目光汇聚到干细胞成药的研究上来。
难点堵点
据悉,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种干细胞药物上市并用于临床。而在我国,干细胞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干细胞产品有近百个。前不久,北京瑷格干细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手部皮肤病变临床试验完成受试者中剂量给药。武汉光谷中源药业自主研发的冷冻保存型干细胞制剂获批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试验。
博雅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CTO张磊博士表示:“干细胞行业的发展,本质上是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在他看来,干细胞药物的开发前景可期,但也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政策层面仍待健全,如干细胞疗法如何分级分类界定仍是难点;二是技术不够成熟,天价细胞药物如何生存;三是生态尚未闭环,创新主体缺位,人才资金匮乏,成为干细胞成药开发的关键堵点。
尽管如此,间充质干细胞在国内外均已开展涉及多项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今年年初,CDE起草发布《间充质干细胞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推动干细胞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速。值得思考的是,一些初创企业也面临挑战,如赛莱拉在公告中披露,干细胞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完成后,原则上将采用转让或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技术成果转让收入,凭借已拥有的GMP细胞制备平台,提供临床级细胞制备及检验服务,从而解决资金压力。
有行业资深专家坦言,这类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格外需要“产学研医资”的全面联动,包括干细胞的采集、制备、检测、储存、研发、应用等全产业链整合,同时与供应链企业、临床试验机构等优势互补,在技术研究、临床试验、产业化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深入开展创新开发,方能百家争鸣。
分类攻坚
随着3D悬浮培养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工艺优化与标准化的升级推动了干细胞药物的开发,但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生产规模化。
张磊认为,干细胞药物开发要注重产品开发路径与质量设计。如异体细胞+规模生产,企业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应用,就需要流程再造实现1到N的QbD创新,同时做好软件开发包括风险管理与质量设计、控制策略与持续改进。若是自体细胞+智慧制造,则建议分级分类加速实现临床可及。而内源细胞+精准医疗,如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行业痛点在于2D培养效率低成本高,难以规模化,3D悬浮培养技术细胞单批产率突破百亿量级,外泌体单批产量提升60倍,时间缩短14天,则可使成本降低50%。
华龛生物联合创始人鄢晓君认为:“工艺策略思考点分两个层面:一是小量多批。适用于自体治疗,特点是种子细胞数量稀少、新鲜细胞制剂,产品活性高,但使用时效短,适合低代次或扩增能力弱的产品。其单批成本高,市场覆盖范围有限。二是大量单批。适用于异体治疗,特点是种子细胞数量充足,冻存细胞制剂产品稳定性好,使用时效长,高代次仍有效的产品,但增加使用端的操作复杂性和质控难度。”
鄢晓君指出,平衡成本与收益,需在保证质量下实现最优成本。供应链与生产能力,应选择稳定供应链和与产能需求匹配的工艺;质量控制与合规性,符合所在地区的质量标准和法规,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未来种子批次间一致性、采用非动物源微载体,成分限定培养基,实现无外源性原料、研发高效的可注射冻存液,延长细胞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降低有效治疗剂量及进一步降本增效仍是现实课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