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6 10:58:51作者:骆世忠(杭州岸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总经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海外市场一直是产业关注的重点,在近几年的实践下,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出海+商业化”已成为行业的一大共识。今年1-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品31个、创新医疗器械46个,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23%和12.16%。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
在国内外合作越来越开放、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的背景下,有正常国际业务的企业是否可以持续飘洋过海?中国药企“出海”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已经构建起来?以劳动力成本及规模化优势奠定的仿制药制药“出海”的优势是否还能持续?创新药的BD授权是否可继续挖掘并成为国际重磅药的机会等关于“出海”持久性问题都值得业内深度思考。
“走出去”四大突破
过去10年,是中国创新药企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据岸金“医健国际化”数智化平台统计,过去10年中国在创新药国际化领域实现了以下四方面突破:
一是在改良创新药方面,即美国FDA归类的505b2, 石药、绿叶等企业率先在美国实现了产品的成功报批及注册。
二是在生物类似药即Biosmilar领域,复宏汉霖、百奥泰等坚持国际化高标准路线,陆续实现了产品在欧美及部分非法规市场(主要指亚非拉市场)的上市及商业化销售。
三是在海归科学家的带领下,一批有国际创新高度及坚守“未满足临床价值”创新的生物药企即Biotech“脱颖而出”,如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君实生物、亿一生物等企业陆续实现了创新药在美国的批准上市并启动了全球的市场销售。同时,国际BD合作也启动了创新资产在海外的开发及上市路径,如康方生物、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等在这一轮国际化竞争中获得国际资本及市场的青睐,并获得了授权金额及里程碑付款回报。
四是中国药企除了产品及技术“出海”外,部分有志者也以资本的方式开启国际化步伐,如华海、恒瑞、石药、绿叶、百济神州等纷纷在美国、欧洲等创新药发展活跃的地区设立当地公司,或并购当地的创新技术平台和销售渠道,从而切入并充分融入当地的创新生态和市场。
去除短期生意思维
中国创新药如何持续此轮技术“出海”及授权的浪潮,如何持续获得融资并继续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攻坚国际主流市场,如何构建长期并可持续的创新模型及价值模型,不仅需要企业创始人策略性布局,更需要行业静心思考并给予有真正国际高度创新价值的Biotech们更多的助力。
目前,仿制药国际市场上,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供应方。印度药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海”,其仿制药制剂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全面开花”。印度仿制药企业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在很早期就深度研究了世卫组织(WHO)、美国FDA及PIC/S等国际机构制定的药品法规政策,并在英语语言优势的助力下获得海外目标市场的准入及市场份额;二是通过WHO认证开发以非洲为主要市场的“出海”途径。2013年,笔者第一次访问印度并与印度药监当局交流时,印度药企就已经有近800家工厂通过了WHO的认证。除了非洲,印度药企还深度开发美国及欧洲仿制药市场,通过并购及在当地设立工厂等方式融入当地生态,构建深层次合作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药企更多扮演了中间体及原料药供应的角色,并构建起以规模化及成本驱动为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不过,中国药企也没有停止制剂国际化在欧美市场的探索。2004年,华海药业的奈伟拉平片以Paragraph Ⅲ的法规策略模式通过了美国FDA的现场检查及审评,开启了中国药企仿制药制剂在规范市场的国际化先河。岸金“医健国际化”数智化平台数据显示,过去近20年,近百家中国药企累计获得美国FDA颁发的简略新药申请证书(ANDA)近1000份。
在过去40年以仿制药为主的“出海”征程中,这个成绩难能可贵,但从2023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西药(原料药及制剂)出口同比下降了20.27%。随着国际供应链及产业链的格局重塑,中国仿制药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亟需重塑竞争力,以应对已经在目标市场深耕多年的当地企业及国际仿制药公司巨头的竞争。
笔者认为,第一,要深度认知仿制药制剂国际化的长远及战略意义,并去除短期的生意思维而从长计议,以国际市场准入及重点销售为目的,系统性布局构建核心产品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内部的国际化标准及思维模式、以及可长期支撑并持续提升的质量体系及精益化运营能力,做长期并可持续推出新产品入市的仿制药“出海”模式。第二,对于已经在欧美市场“出海”多年的老牌中国制药国际化企业而言,现阶段需要更深度地融入当地供应链,可考虑以资本或战略合作手段系统性构建当地市场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在研发端的高投入推出有持续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管线。
重塑国际化价值模型
目前,中国的创新药企包括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物仿制药企业正大胆走出国门,探寻更有深度支付能力市场交流的潜在机会。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定位,取决于中国创新药企在立项及研发初期所设定的标准。未来如何拓宽国际合作路径?笔者认为,一是与国际标准对标,与美国FDA及欧盟EMA等药监机构对话并获得相应的认可;二是用临床数据说话,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或方案提升国家话语权。
最近,国际生物医药转化模式里讨论比较多的NewCo模式,也是值得中国创新药企更加冷静思考,但无需盲目跟风,更重要的是尽快梳理自身管线的国际创新价值,能够与国际药企或国际细分领域专业资本进行深度交流,形成共进退的合作模式,共同迎接未来在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近两年,“不出海则出局”的观点在行业中获得普遍认同。但是新阶段的“出海”更需要有新的方法论,不能跟风或投机,无论仿制药企业还是创新药企,都需要在深刻认清外部国际细分市场环境及法规准则的同时,仔细剖析自身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及产品力,提前规划好长距离的“路线图”,在有导航的指引下走出一条有长期价值的国际“出海”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这一轮生物医药国际供应链及价值链重新构建过程中,中国有志药企能够抓住机遇,塑造自身国际竞争能力和价值,为成为国际化大公司的目标而持续奠定坚实基础,并获得国际国内的长足发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