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8 11:21:37作者:本报记者 于成林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行情火热的医美市场成为传统药企拓展的新方向,其对企业的营收贡献也在凸显。日前,华东医药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209.65亿元,同比增长2.84%,归母净利润16.96亿元,同比增长18.29%。其中,医美板块延续增势。同时,华东医药宣布了中期分红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50元,不转增不送红股,这也是华东医药继2010年后首次实施中期分红。
医美行业同时兼具医疗与消费双重属性。从供给端看,技术逐步成熟,产品日渐丰富,市场走向规范化;从需求端看,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市场教育逐步渗透,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跨界布局。踌躇满志的“掘金者”们是否如愿了呢?
医美业务贡献13.48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医美业务板块作为华东医药未来战略布局的重点,短期的经营表现并不具有代表性。医美赛道的“果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灌溉,未来商业化能力值得期待。据了解,目前华东医药已经形成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美、工业微生物四大业务板块,医美业务在国内拥有300多人的市场推广团队,产品销售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医美作为华东医药近年来力推的业务板块,随着多个产品在海外市场逐步落地,开始进入收获期。2024年上半年,华东医药医美板块营业收入13.48 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同比增长10.14%,营收占比6%左右。尽管华东医药并未详细披露净利润表现,但其强调,“医美板块整体盈利能力及对公司整体净利润贡献度持续稳步提升”。其中,全资子公司欣可丽美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19.78%。
不过,与2023年同期相比,无论是医美板块整体营收还是欣可丽美学,2024年上半年增速均有所放缓。去年上半年,华东医药医美板块营收12.24亿元,同比增幅36.40%,欣可丽美学的同期收入则为5.16亿元,同比增长90.66%。
海外市场方面,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英国Sinclair是其全球医美业务运营平台,目前正积极拓展旗下医美注射填充类及能量源设备(EBD)类产品的全球市场销售,但受全球经济环境及EBD业务阶段性需求波动影响,该子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5.70亿元,同比下降14.81%。
期待看得见成绩的产品
除了华东医药,近年来还有四环医药、江苏吴中、复星医药等药企押注医美行业。为了快速切入医美赛道,一般采取代理、收购、参股等方式快速完成产品和业务整合。
2020年,四环医药代理的肉毒素产品乐提葆获批,标志着四环医药正式进军医美行业。之后几年,四环医药多款自研产品获批,收购美国Genesis Biosystems,与韩国VIOL、瑞士 Suisselle达成独家代理协议,以及与国内再生医学独角兽企业蓝晶微生物成立合资公司,深化医美布局。在数年高举高打的战略布局下,2023年,四环医药实现经营业务收益18.61亿元,经营溢利约为1.62亿元。其中,医美业务表现抢眼,报告期内实现收入4.50亿元,同比高增200.30%。
江苏吴中采取“代理+收购”的模式布局医美。2021年通过增资入股尚礼生物下属公司尚礼汇美60%的股权,取得韩国Humedix最新玻尿酸产品HARA中国大陆、港澳地区的独家销售代理权。同时,斥资1.66亿元收购达透医疗51%的股权,获得AestheFill童颜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销售代理权。不过,财报显示,江苏吴中医美业务2023年尚处于研发和注册阶段而未实现盈利,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大幅下降也是因为对医美新品上市投入费用较去年增加。对此,江苏吴中表示,公司已完善团队、搭建营销体系,为相关产品的上市销售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复星医药在2013年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复锐医疗科技,并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商Alma Laser,之后不断扩大医美版图,涵盖门诊、整形医院、美容牙科及个人护理业务等多个领域。
在药企入局医美赛道的同时,也传出不少质疑的声音,例如:品类过于单一、同质化、出众者寡,主要赛道集中在护肤、蹭“医美”热点,虽技术优势明显却干不过擅长营销的美妆品牌等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来说,医美赛道仍然是花团锦簇,早布局者有先发优势,但医美赛道仍然脱离不开研发投入、商业化推广等环节,这就需要投入巨大资金。目前,即使是早早布局且已经盈利的华东医药、四环医药,医美业务在其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也不高。布局医美赛道的药企未来如何?还需要一款看得见成绩的产品。
观势<<<
新品催化带来机遇
2022年至今,医美板块整体面临估值回调。复盘2023-2024年的医美明星大单品来看,均具备差异化、安全有效、高利润三大特征。其中,差异化主要从三种路径实现:一是材料迭代,对医美产品材料进行改进;二是技术迭代,如通过交联技术改进迭代推出高端产品,对海外产品形成有效替代;三是扩展适应症,在品类和技术不发生本质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定位打开增量空间。上游本质是ToB生意,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利润率承压背景下,高端玻尿酸、再生材料、胶原蛋白等高利润和对新客依赖较小、受自研产品冲击较小的品类具备更高增长动能。展望2024年下半年和明年,医美新品有望进入密集上市期,具备优势产品储备的企业,在渠道催化下有望贡献增量业绩,不具备强技术研发基础及新品储备能力的上游企业将会逐步成为原料或生产企业。
玻尿酸填充仍为核心赛道
竞争激烈下需差异化突围。目前,玻尿酸发展方向主要有高端化、适应症扩展、代工合作等。如华熙生物等具备原料和生产优势的企业,通过代工合作增加收入来源,但对于核心厂商来说收入贡献有限,打造自有品牌并树立品牌力和产品力仍为大企业的核心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再生材料已形成四足鼎立格局。2024年1月,江苏吴中旗下艾塑菲获批,4月底召开首发机构发布会,定位中层法令纹。目前再生市场合规产品有4款,逐步覆盖各大玻尿酸使用场景。从价格体系来看,终端呈现显著降价趋势,相对于低价玻尿酸仍具有较高利润空间,驱动再生品类持续增长。
重组胶原蛋白绽放
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尚未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对比玻尿酸来看,重组胶原医美领域竞争格局良好。展望2024H2-2025年,重组胶原蛋白填充类产品或是下一个重要风口。目前布局企业包括江苏吴中、通化东宝,其中江苏吴中通过合作东万生物研发I型重组人胶原蛋白产品,通化东宝则通过投资君合盟布局。
同时,上游合规供给持续丰富助力市场扩容。江苏吴中、通化东宝、华熙生物、敷尔佳等企业均陆续从医药、原料、美妆业务转型布局重组胶原蛋白。此外,一级市场关注度的持续火热也验证了市场的高景气。
医美“减法”时代或来临
国内体重管理市场规模庞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超重及肥胖症药物市场预期将由2022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32年的472亿元,CAGR达43.7%。相比于填充市场的品类迭代,减法市场有望为整体医美市场带来全新增量空间,同时,短时间体重快速下降伴随的皮肤松弛、面部凹陷等症状,预计将提升填充类产品使用需求,利好整体医美市场扩容。
此外,目前国内已有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获批减重适应症,在研管线中,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已于2024 年2月在国内申请上市。展望未来,减重药领域多靶点、口服化、长效化为未来趋势,替尔泊肽作为双靶点 GLP-1RAs 药物已在海外获批减重适应症,口服司美格鲁肽处于中美临床Ⅲ期阶段。使用频次来看,从日制剂向周制剂发展,未来有望拓展至月制剂。
(摘编自财通证券)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