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县域医共体建设如何做到真紧密

发布时间:2024-08-07 19:29:43作者:徐毓才来源:医药经济报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是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中,在县域建设紧密型医共体,针对的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功能不健全、资源不整合、链条不完整、目标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县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县级不强、乡级不活、村级不稳、上下不联、信息不通等,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就是服务体系重塑与资源优化整合。

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因定位问题而难以紧密联系,譬如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医院各自为战,按照自身的目标发展,缺乏协同,甚至出现资源浪费,能否将这些医疗机构“紧密”起来,形成“一家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共体建设的成败。除了医共体内部,如何让医共体建设的外部环境呈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形成合力也很重要。

内外精准发力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文化建设与宣传精准发力。

对内着重“一家人”的形成,核心是“聚人心”。要想“聚人心”,就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议事决策机制和高效落实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解决“一家人”问题有三大抓手,一是医保基金正确打包;二是建立与紧密型医共体相适应的绩效薪酬体系,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年薪制;三是建立导向明晰操作简便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外下好“一盘棋”,建立高效的外部推进机制,核心是“聚合力”。“聚合力”则要求建立良好的外部推进机制,明确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纳入一把手考核任免等。

资源人才配齐

落到实处看,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则需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有没有落到实处。

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共享:一方面要做好县域龙头医院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通报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提到,当前,县医院设备配置与临床需要尚不匹配。对照基本标准,平均每家县医院专科设备配置率为69.70%;对照推荐标准,平均每家县医院专科设备配置率为54.65%。涉及血液内科、胸外科、麻醉科等17个专科的29项设备,每项设备的配置率均低于30%。

因而,应根据成员单位能力基础,统筹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还应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县域医疗资源的整合谋划。首先要对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进行分析,哪些乡镇卫生院应该建设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使其达到推荐标准,即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哪些达到基本标准;哪些在今后可能被撤并……不能搞“一刀切”,最终造成紧缺的医疗资源浪费。

用好“人员统一管理”政策:按照政策规定,医共体建设要坚持县域医共体服务主体定位,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等统一管理。在人事统一管理方面,要求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牵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做好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当前县医院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存在。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最新通报,2023年,平均每家县医院有执业(助理)医师211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08人、225人、152人;执业(助理)医师中高级职称人数为65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07人、67人、41人,区域间差距明显。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要切实用好“人员统一管理”政策,既不能将政策当做权力,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按照国家“四下沉”(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要求精准施策,坚持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定位,全面提质增效,切实把慢性病防好治好管好,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率;切实提升急症抢救水平,确保群众突发疾病有效有序救治,形成防治康管护一体化服务。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