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挖潜中国小鼠海外试药空间

发布时间:2024-07-17 14:46:08作者:王世薇(动脉网)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为国内三大实验小鼠上市公司之一,百奥赛图上一年度的海外业务增长迅速。2000年后才刚刚起步的国内实验小鼠行业,踩在PD-1等明星靶点的节奏上,享受创新药的红利而迅速壮大,现在开始有了服务全球最大医药市场研发的能力。不止百奥赛图,从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的财报来看,其2023年的海外市场营收都成了公司总体业绩的关键拉动力。实验小鼠“出海”的成功路子,能否被复制?

YLBK~Y~[}ZNLAGWSJI2S[TC.jpg

海外业务拉动增长

对国内医药企业而言,“出海”并非新鲜事。但如实验小鼠一般,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均由海外业务拉动的,实属罕见。

2023年,百奥赛图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约34%。其中,海外业务收入超过国内业务,营收占比达到57%。同年,药康生物海外市场实现收入9295.16万元,海外收入的营收占比上升至14.94%;南模生物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录得海外市场收入4023.06万元,高于总营收增长水平。

在国内,实验小鼠行业起步较晚。2000年前后,如今主流的本土商业化实验动物小鼠模型公司才先后成立。经过20多年发展,行业领先公司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品类小鼠模型全球领先,如基因敲除品系、人源化品系等,国内企业的模型研究、模型创制在技术层面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但总体而言,国内实验鼠行业集中度仍然相对较低,整体的商业化应用模式、规范标准制定仍有待提高。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在国内实验小鼠产品及服务市场中,维通利华市场销售额占比居于首位,药康生物占比居第二。

鼎丰资本中国区管理合伙人柳丹表示:“‘出海’的做法已经在国内实验小鼠行业形成趋势,但由于海外口碑尚未建立、‘出海’经验不足等因素,还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来看,药康生物和百奥赛图做得最好。”  

抢跑药效市场机会

已经落地海外市场的国内实验小鼠大都将市场重点放在北美地区。究其原因,北美作为医药创新研发活跃区域,也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模型市场。不过,北美市场的竞争门槛并不低。

在海外市场上,国内实验小鼠企业的角色,并不局限于做纯粹的实验动物提供商,而是提供专业的新药研发特定环节技术服务,这与传统的实验小鼠巨头拉开了差距。Charles River是全球实验鼠龙头,在竞争激烈的海外成熟市场上,主要销售低毛利的普通小鼠。2020年,Charles River的综合毛利率仅为36.72%。而在2023年,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的海外业务毛利率分别达到75.05%和79.31%。原因在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小鼠,高端品系占比更高,业务附加值也更强。

在现代制药场景中,实验小鼠主要被用于新药研发中的药效、安全性评价等环节。其中,国内小鼠在海外市场上,主要围绕药效评价提供相关服务。这个环节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在疾病相关动物模型中开展的药效学试验,是支持临床拟用适应症和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以海外业务规模较大的药康生物和百奥赛图为例。2019年,药康生物开始推进斑点鼠计划,本质是把模型做好,科研客户可以直接使用,工业客户经过优化,也可以往产品方向推。在海外,药康生物可以基于斑点鼠,为用户提供药效环节的技术服务。

百奥赛图则持续投入研发费用,打造了千鼠万抗计划。在2023年的财报中,百奥赛图这项计划已经完成了初始化,公司成为新药研发策源地的愿景往前走了一大步。实践中,千鼠万抗提供的是比药康生物的斑点鼠计划更靠前的产品和服务,希望直接做到PCC(临床前候选药物)。不过,这种尝试的成本很高,在更多场景下,百奥赛图侧重于帮助用户打通从模型到药效的业务环节。

实际上,百奥赛图从新药研发的前端往后端走,而药康生物的业务路径则正好相反,但最终聚焦在药效评价部分。“目前来看,国内实验小鼠企业‘出海’,做到GLP(药品非临床实验管理规范)之前都得停下来。”柳丹表示,在这些环节,科研服务需求不大,实验小鼠企业主要服务药企的药效部门,尤其是需要与反应快、成本低的CRO争抢成熟药企的药效评价业务。”

而在药效评价的过程中,不同CRO各有其擅长的环节,实验小鼠企业凭借独特的优势能力参与其中,在足够大的市场空间里,并不会面临太过激烈的竞争。比如,药康生物擅长做全基因编辑底子,产品体系更综合,覆盖各个领域,百奥赛图则深耕肿瘤学,深挖垂直领域的可能性,可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壁垒。“此外,国内一些IPO受阻的企业,也开始拓展海外药效市场,但是各有侧重点,细分领域也存在差异。”柳丹补充到。

出海之路能否复制?

那么,药康生物和百奥赛图的模式能否被复制?从市场需求来看,海外实验小鼠市场需求大、垂直领域竞争还不算激烈,对资质也没有特别要求,不失为国内实验小鼠企业的理想出路。有业内人士表示,通常小鼠实验室需要满足一些国际通用认证和微生物控制标准,来确保动物护理、使用的规范、洁净,国内头部实验小鼠企业本身是达到这些标准的。

不过,真正要把实验小鼠业务搬到海外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品牌认知的建立很关键,但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前,国内某大型CRO实验动物总监表示,在国际上新药上市、发表论文,学术机构或监管部门“只认那几家公司的小鼠”。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在于,实验小鼠是研究中十分关键的数据来源,但本身的稳定性颇不可控,而知名品牌有助于增强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同时,更换实验小鼠品系供应商,可能会给研究带来不确定性,而许多研究本身的可重复性就很低。因此,一个新的实验小鼠品牌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长时间的优质服务经验积累。

其次,实验小鼠的高效交付,对企业的模型研发能力、动物繁育体系有较高要求,需要大量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做支撑,也需要熟练掌握分子、细胞、显微注射等技术的操作人员完成日常工作。现阶段,国内实验小鼠企业往往自建团队,去布局北美、欧洲等新药研发活跃区域,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人力成本也是不小的挑战。

第三,布局海外的实验小鼠市场是重资产投入的生意,需要企业有较高成本的设施投入,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持续经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实验小鼠企业的设施运营管理要求极高,企业需要不断加强研发积累、优化产品开发,来持续满足实验生产条件。

但不管怎样,走出国门的实验小鼠,为世界试药,给实验小鼠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回报,增强了中国制药人的信心。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