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3 11:35:42作者:专题特约撰稿:孙权 陈秋平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医药在抑酸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关键措施。中医药针对胃酸分泌过多的治疗方法可划分为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两大类,旨在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疏肝解郁法。鉴于胃酸的产生受到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肝失条达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因此,治疗时从疏肝解郁入手,并根据血瘀、湿邪、热邪、食积等不同病机表现,在解郁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二是健脾化湿法。中医认为胃酸为水液,脾胃虚弱导致水液运化失常,积湿成浊,进而引发胃酸泛溢,治疗应着重健脾化湿。若积滞化热,形成湿热并见,则需寒热并调,清热燥湿。三是益气养阴法。胃酸过多通常属正虚邪实,气虚则胃黏膜生长动力不足,阴虚则胃黏膜生长的物质基础匮乏,黏膜厚度下降,易受胃酸攻击。因此,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以祛邪为辅。药物中和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一些中药如海螵蛸、煅瓦楞子、珍珠粉等,因含有较多的碳酸钙而呈弱碱性,对胃酸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有助于减少高胃酸引起的黏膜损伤。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能够抑制胃酸的中成药有胃苏颗粒和柴胡疏肝散等,前者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后者则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除了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因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在抑酸治疗中常与方药联合使用。主要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穴疗法以及穴位注射等。此外,还有一些疗法从心理因素出发,通过脑肠轴、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影响食管的感觉和运动,进而达到抑酸的效果。这些疗法包括五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以理遣情法、顺情从欲法、开导解惑法、暗示诱导疗法、五行音乐疗法以及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拳等。
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抑酸作用的药食同源药物,如山药、红枣、姜、萝卜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这些食物具有养胃、暖身、抗炎等作用,对于缓解胃酸过多、胃炎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抑酸治疗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然而,从我国获批用于抑酸治酸治疗的中药和化药数量占比情况来看,中医药的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A02A、A02B和A02X三个核心抑酸治酸药物分类中,中药数量占比较低。在消化道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常见高发胃病领域,中药的占比也不足10%。这一现象应引起关注,有关研究机构与厂商可就此开辟理想的市场方向。
小结
中国治酸抑酸药市场正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这得益于新药的不断推出以及公众对胃酸过多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同时,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也对未来市场的规模产生着显著影响。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医药科技的持续进步,治酸抑酸药市场的前景将更加光明和广阔。
专题特约撰稿:孙权 陈秋平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