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抑酸治酸药开发迭代正酣

发布时间:2024-07-03 11:31:40作者:专题特约撰稿:孙权 陈秋平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240703113023.jpg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经历胃部不适或疾病。在这其中,胃酸过多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问题,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群。

胃酸过多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包括生活习惯、年龄、职业、情绪、体质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近年来我国胃酸过多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需求驱动,治酸抑酸药成为了药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药智网数据,自2015年以来,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治酸抑酸药大类——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H2RA)的申报和获批数量呈现一致的增减趋势。这一现象表明此类药物在审评审批环节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药学会发布的过度重复药品提示性公告标记分类标准,2023年有23个治酸药品种被标记为过度重复,即这些药品的已获批准文号企业数超过20家。这反映出绝大部分治酸药的市场竞争已趋于激烈,特别是在当前药品集采常态化的市场环境下,预计此细分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QQ图片20240703113040.jpg

临床用药有偏好

从国内外药品的获批上市时间来看,早期的治酸药物主要包括碳酸氢钠、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它们主要通过酸碱中和降低胃液酸性来缓解症状,但作用时间短暂,需要患者定时多次用药,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酸分泌过多的问题。随后,上世纪80年代,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进入市场,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来抑制胃酸分泌,对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不过,长期使用H2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低血钾、口干等不良反应,且存在耐药性问题,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PPI逐渐问世,它们能够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对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相较于H2受体拮抗剂,PPI的副作用较小,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更高。尽管PPI也存在因使用不当导致的骨折等风险,但近年来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申报和批准文号数量呈现出同增同减的趋势,且质子泵抑制剂的批文数量长期保持领先,这反映了临床用药对质子泵抑制剂的偏好和认可。

新型抑酸药出现

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作为最新一代的抑酸药,通过抑制钾离子进入胃壁细胞,展现出快速、高效、持久的抑酸效果。近年来,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替戈拉生片等P-CAB药物相继在国内外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2023年6月,由复星医药与柯菲平医药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独家商业化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P-CAB药物盐酸凯普拉生片获批上市,并获得了胃食管反流病和十二指肠溃疡两个适应症(替戈拉生片仅获批胃食管反流病适应症)。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在抑酸创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尽管国内已有三款P-CAB药物获批上市,但它们在抑酸和治酸方面的应用尚未真正展开,这或许与国内临床用药习惯有关。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