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4 17:43:03作者:陈英耀 金春林来源:医药经济报
据报道,近日,总投资约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张江启用,用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本土化研发与生产。因为治疗费用昂贵,以及配置证限额等原因,目前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普及率并不高。不过,有专家指出,随着医保的介入、机器人手术收费的规范,加上本土厂商竞争加剧,未来手术机器人设备及机器人手术的价格会更加亲民。而关于手术机器人医保准入的话题也引发业内探讨。
观点1: 需要更多证据积累
手术机器人这类新技术下的医疗器械需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比如,在前期阶段,手术机器人解决的是患者的疑难杂症;而目前,手术机器人是否可以在更多城市纳入当地医保,需要有一个证据积累、精确评价和逐步接纳的过程。
具体而言,手术机器人具有集成技术属性,它的卫生技术评估需要有更多真实世界的研究来支撑,这些研究应覆盖中国的多个城市,从而体现技术在不同地区开展下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经济性不仅是患者成本的体现,也应该是医疗机构、医生价值的体现。
卫生技术评估的核心在于挖掘价值,这些价值原则上体现在创新驱动的形式、整个社会对于疾病的控制等方面,最终还要转化给医生、患者,且需要被决策者所接受。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生态系统建设很重要,应考虑如何让新技术的利益相关方如医生、患者、医保买单方等都喜欢这个技术。
(陈英耀)
观点2: 更多考虑综合效益
如何发挥不断面市的新技术、新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是接下来医改的重点。同一个病种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如微创术式、传统方法等,卫生技术评估会分析衡量哪一种治疗手段最适用于当前现状。或减轻医保负担,或降低医疗机构的床位资源占用比率,或帮助医生提升技能,或减少患者住院和恢复时间,或帮助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这些都是考量因素。
新技术、新设备的综合评价,与创新药综合评价有相似之处,更多地考虑综合效益的问题,这也为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依据。有时候一项新技术看起来很贵,但从综合效益分析来看并非如此。
对于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一方面要同步启动新技术的临床综合评价,充分列举所能产生的效益;另一方面,将企业研发上市的成果尽快投入应用,可以适时在医保准入时降低一些价格,以提升产品销量,分摊成本。(金春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