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9 15:56:30作者:于成林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出海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命题,也是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之一。
宜联生物医药联合创始人&COO肖亮博士、舶望制药CMO金建军博士、Pivotal China(鼎丰资本)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等专家在相关论坛上,聚焦“临床视角下的BD &投资出海策略要点”,深度探讨跨国商业发展交易的结构设计、法律合规问题以及跨文化沟通的关键性,通过实际案例分享成功的跨国交易策略与挑战,并与现场众医药从业人士一起就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视野与未来,展开激烈的交流与思想碰撞。
问:成立至今,宜联生物、舶望制药成绩斐然,未来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肖亮:宜联生物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路线,与国际企业的交流、接触及合作等工作一直在积极推进中。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推动项目,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是否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双方能否顺畅交流,愿意投入资金和资源推进项目加速向前等等,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要以行业整体业态情况为前提。宜联生物首先在ADC赛道上做优做精,并基于全球化背景,研发出让行业眼前一亮的产品。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在技术上拿出让全球患者满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药物。
金建军:舶望制药在出海的时候,也有考量是选择规模小一些的医药公司,还是MNC(跨国公司)。在考虑产品与合作企业的适配性、是否符合双方的发展策略、企业商业化和全球化能力等诸多因素下,MNC成为首选。相较而言,MNC拥有更多经验应对产品研发上市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舶望生物的合作就是在上述条件下实现的,例如和诺华达成合作协议的产品,与其在心血管领域的布局是契合的。
在产品“出海”的阶段中,合作达成不代表终点,而是刚刚开始赛跑。舶望制药的定位始终清晰,出海决心不变。未来发展希望继续加强自主研发,不断开拓全球合作。
问:中国Biotech“出海”面临哪些机会和挑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
金建军:“寒冬”其实是一个慢慢回归理性的过程。国内创新企业,当下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下去,再看后面的机会。与此同时,国内医药研发经过多年沉淀,借着利好政策及人才回归,开始展现很多走向国际的机会。所以,期间的阵痛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柳丹: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偏好有美国背景的股东和管理层支持,这对于很多国内企业而言仍然是挑战。相比在海外上市,“出海”或者BD交易,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更容易走通。目前,已经有美国基金主动联系我们,希望与国内创新药企达成合作。并且这种交易搜索趋势已经从沿海一带慢慢地往内地发展。
但是这个过程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在达成BD交易后,如何让投资的资金“退出-再投资”循环起来?这是企业和投资机构乃至整个行业正在面临的困境。就像一个水池,如果没有开阀放水流出,自然难有新的活水愿意进入,行业发展就停滞不前。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需要改变原来的商业逻辑,只有好的试验数据是不够的,如何把权益切分,获得国际资本认可,换取更广阔的市场更为重要的。首先数据表现良好是基础,其次是达成BD交易,得到产业认可,最后则是被投资人看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MNC来背书,认为你有比较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利益。有了来自第三方的“背书”,才能吸引更多资金和机会,让中国本土Biotech的价值在全球市场上得以体现。
问:中国本土企业有没有机会独自将产品推到美国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
金建军:药品的价值在于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普及更多患者。一个药品从无到有,需要经历研发、生产、上市等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可以由不同属性的公司负责,并不是一个公司独自将研发、销售、上市等全部实现才叫成功。想让所有医药企业都在不同国家建立团队,打通当地上市、准入、医保等环节,这是不现实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成为Biophama。
问:地缘政治影响下,一些国际研发力量开始往第三方国家转移,如新加坡、印度、中东等。哪些国家可能是Next China,抑或Next China还是China?
肖亮:以目前格局来看,全球范围内堪比国内水平的国家并不多。中国拥有政策支持创新发展、人口多、技术条件先进等优势。尽管美国试图转移生产力,但目前操作难度很大。
金建军:中国拥有匹配创新研发的技术和适宜的环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多年沉淀。其他国家想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很多的沉淀和付出。此外,当下国内监管部门推出了很多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所以,不论是现在抑或未来,中国都处在有利的位置上。
柳丹:中国Biotech正在为全球创新贡献力量,成为全球创新研发的重要一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受地缘政治的强导向影响,会波及像药明康德等这样的中国生态企业,使其占美国市场供应链的比例下降。在不断妥协和平衡下,在50%以下的某个区间比例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程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