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疗企业如何直面“中后期投资荒”

发布时间:2024-06-19 15:53:46作者:牟磊来源:医药经济报

当下企业上市之路困难重重,仅寻求融资会否更易行?答案恐怕并非如此。

据动脉橙数据库初步统计,2024年一季度,我国医疗领域完成243起融资,同比大幅下滑44.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后期融资情况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先前已完成B轮融资的203家医疗企业中,多达167家仍停留在B轮阶段,仅有36家成功跨越这一阶段,占比不足20%。这无疑揭示了一个现象:众多医疗企业正陷入B轮融资困境,医疗行业中后期投资荒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资金困境,医疗企业纷纷采取自降估值的策略以吸引融资,这种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近期,诸如“估值大幅下调以吸引资金”的新闻频频出现。以某家专注脑机接口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例,其在近日宣布获得近亿元的B轮融资,但仔细观察其公告,可以发现本轮融资前的估值已较前次下调了近50%。

然而,这种策略并非总是奏效。实际上,尽管医疗企业愿意降低估值,但寻找合适的投资者依然难上加难。对此,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若市场时机不佳,或企业离关键发展里程碑尚远,即便主动调低估值,愿意接手的中后期投资机构依然稀少。”

那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医疗企业若想获得中后期融资,究竟该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其潜力与价值?这无疑是所有医疗企业融资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后期投资:估值严重倒挂

当前医疗领域正面临“中后期投资荒”的困境,其成因多元且复杂。一方面,部分企业未达到关键发展里程碑,同时投资机构在进行战略调整,更偏向于早期投资。但核心问题在于当前医疗行业估值体系存在不合理性,一二级市场估值出现严重倒挂。

有机构合伙人指出,过去几年的热门项目估值体系多有不实。机构的过度追捧导致一些医疗企业商业行为扭曲,拔苗助长,许多创始人对自身企业真实价值缺乏清晰认识。市场降温后,这些企业估值陷入尴尬境地,难以平衡前后轮投资人利益,因此难以找到新的投资者。

此外,近年来过快的融资节奏压缩了医疗企业的商业化进程,导致后期市场兑现能力不足。许多企业在B轮前尚无成熟产品上市,这与当前资本市场强调的现金流、可规模化收入和产品覆盖相悖。

上海某知名机构合伙人表示,IPO收紧后,缺乏良好现金流或明确商业化及盈利时间表的企业,后期退出难度较大。即便部分企业估值大幅降低,外部机构仍持谨慎态度。并购导致的最终对价大幅折扣可能使后续进入的投资人难以收回本金,利益落差巨大。

在此背景下,资深合伙人感叹,由于退出渠道不明朗和整体估值虚高,筛选有价值的医疗标的变得尤为重要。当前,投资人对于中后期项目的投资愈发谨慎,甚至LP也对此类项目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医疗领域的“中后期投资荒”。

融资关键:业绩是否达标

尽管当前市场环境充满挑战,但中后期投资领域依然存在机遇。据资深投资人透露,投资频次虽有所放缓,出手更为审慎,但实际上,所有机构仍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真正具备盈利潜力的中后期项目依然受到热烈追捧。

那么,究竟哪些医疗项目能在当前环境下获得中后期投资呢?或许可以从今年成功完成中后期融资的37家医疗企业中探寻答案。

首要因素在于“业绩”的达标,即项目需达到特定的里程碑。企业融资轮次与里程碑紧密相关,通常天使轮关注团队,A轮关注产品,B轮关注数据,C轮关注收入,D轮则关注利润。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资本市场将逐渐聚焦于企业的具体运营成果和产业兑现速度。

以智核生物为例,其近期完成的近亿元C+轮融资,得益于过去两年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显著进展。其自主研发的放射性显影剂药物和新药均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此外,商业化里程碑同样关键。如熙软科技凭借其优秀的市场表现和多款产品在三甲医院的中标,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其次,企业需具备灵活性,愿意在必要时主动降低估值以吸引融资。在当前中后期融资难的环境下,许多医疗企业面临估值虚高的问题。然而,一些审时度势的企业选择主动降低估值,以更务实的态度吸引投资者。

最后,医疗企业进行中后期融资的目的也是关键考量因素之一,如上市准备或市场推广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可能会定向选择投资机构进行合作。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地方国资成为中后期融资的重要投资方。其出于招商引资和扶持医疗产业发展的考虑,积极参与中后期投资。同时,一些头部市场化机构和联合投资机构也在布局该领域。

综上所述,要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功获得中后期投资,医疗项目需具备明确的业绩里程碑、灵活的估值策略以及明确的融资目的。

生态洗礼:优质公司胜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医疗领域的“中后期投资荒”或许并非全然不利。

以往,部分医疗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一年内可能完成两轮甚至三轮融资,这虽展现了市场的热情,但也消耗了企业大量精力。毕竟,每轮融资的筹备和进行往往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频繁融资意味着企业可能整年都忙于此,这无疑会分散其发展核心业务的注意力。

投资机构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在行业泡沫时期过度投资后,若企业难以退出,便可能留下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目前,已有不少机构身陷此困境,因此它们开始更加注重投后管理,并在选择投资项目时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审慎。

因此,“中后期投资荒”实际上正在对医疗行业进行一场生态洗礼。这给那些尚未达到标准的医疗企业一个机会,让它们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产品研发或推动商业化进程。

同时,那些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企业也将更容易脱颖而出。正如某头部机构合伙人所言:“在资金不再像过去那样充裕的情况下,缺乏生命力的公司将逐渐融不到下一轮资金。而那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将受到追捧,无需担心融资问题。少了非理性资金的干扰,优质公司反而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在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清理掉一些商业化前景不明的项目后,现在反而是更好的入场时机。某知名VC合伙人表示:“我们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真正优秀的团队和方向,并能以合理的价格进入市场。”

当然,对于一些医疗企业来说,中后期投资并非当前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政策收紧,IPO不再是医疗企业的唯一目标,同样地,中后期投资也并非不可或缺。虽然目前有不少医疗企业为了等待中后期投资而进行了多轮融资,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与其在巨大的压力下苦苦挣扎,不如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在遇到好的商业发展或被并购机会时及时退出。

这种行业共识正在医疗领域悄然形成。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