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多点联动促集采精准报量

发布时间:2024-06-19 14:22:34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再次强调,2024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加强集采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监督监测集采中选结果执行情况,畅通中选产品进院渠道,确保中选产品优先使用。并重点指导地方开展联盟采购,包括河南牵头开展国家组织集采可替代药品采购等。

各地正在加快落地执行。日前,江西发布《进一步加强医药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落地执行工作的通知》,促进“采、供、用、报”有序衔接。在业界看来,新举措将从两个方向出发,一是确保中选产品按要求采购和使用;二是非中选产品和可替代药品纳入监测,打通中选产品落地执行最后一环,进一步释放集采红利。

提高临床匹配度

据了解,自集采工作开展以来,江西各批次集采中选产品落地执行总体稳定,但也出现个别产品供应紧张、沟通对接不通畅等现象。对此,江西要求强化集采产品监测预警。对医疗机构中选产品采购使用占比低于规定比例等异常情况,要做到提前发现、主动预警。

同时,重点关注中选产品采购进度低于序时进度、非中选药品采购数量占同通用名品种比例超过30%或超过执行文件规定比例、可替代药品采购数量超过上一年度采购数量、不报量仍大量采购非中选产品或可替代产品等情形。

除江西外,日前安徽省黄山市也提出建立“红黄绿”通报警示制度。依托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对医疗机构集采产品完成情况实行每月监测、季度通报,督促医疗机构落实采购任务。每期通报对序时进度小于50%、小于80%、大于100%的单个产品分别用红、黄、绿三色标记,并根据标记颜色和产品数量做好结果运用。

在业界看来,通过掌握约定采购量完成进度、中选产品采购数量占比、非中选产品和可替代药品采购等情况,可推动临床科学合理用药。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王学恭副会长表示:“集采常态化推进下,一些非集采品种获益明显,联动效应显现。比如他汀类,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纳入集采后,其他类的他汀产品不仅价格稳定,销量也随之上涨。”

提升采用准确性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各方也在密切关注可替代药品的使用情况。此前,各地已陆续发布了第一批至第八批集采品种可替代药品参考监测范围清单。

河南在《关于集中带量采购流标品种(第一批)和省采第一批药品同类可替代目录中非医保品种采购使用情况的通报》中明确,对监测范围内完全可替代品种、可替代非医保品种进行重点监测。其中,监测范围内的可替代非医保品种,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在有同类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供应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确需使用完全可替代品种和流标品种的,均需在病历资料中说明原因,未说明原因的,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业内认为,可替代药品主要分为完全可替代、大部分可替代和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三种类型,加强院内可替代药品使用监管是大势所趋。非中选品种和可替代产品纳入监控并严控使用量,可以避免临床的不合理替代使用。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有时中选品种落地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医院报量不准确导致。某大型医院药学部负责人坦言:“医院报量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医院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就开始报量,既不清楚药品的临床反馈情况,也不知道能够完成多少使用比例,导致报量的精准度不高。”如何提高报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该负责人建议,一是提高医疗机构的可预期性,适度给医院一些权限选择用药;二是多给医院一些时间,充分征求临床意见,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上海一家药企负责人则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集采规则的稳定和清晰对企业配置资源至关重要,将有利于企业提前准备订单,包括扩大产能、采购原料,以及做好夏天扩电扩容和污水处理等环保问题的规划。”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