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3 11:09:37作者:李德胜来源:医药经济报
财政金融服务正为创新药械成果转化和应用打开新天地。近日,上海市推出的一项生物医药保险政策引起业内关注。据了解,该政策得到了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有企业表示,这一政策将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为研发风险提供保障。
当前,多地正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多元支付保障机制,持续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供给,助力创新成果落地成“金”。
聚焦社会效益
根据《关于开展2023-2024年度科技金融保费补贴工作的通知》,符合条件的注册在上海的企业和机构可以获得最高50%的保费补贴,单份保单补贴上限为50万元。该项政策对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和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均适用。
补贴对象包括从事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以及提供合同研发和生产服务的企业。
此外,只要投保的申办方注册在上海并获得国家(包括海外)监管部门的认可和相应的伦理批件,在海外开展的临床试验也可享受补贴。政策还涵盖了联合申报的情况,以及销往海外的药品或医疗器械。
生物制药和创新药研发往往需要高额投入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同时,创新药企发展全生命周期面临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特征也各不相同。通过财政补贴,可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速科研进程,促进创新药械的研发和上市。例如,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更快地进行临床试验和新药申报,加速创新药物的市场化步伐,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过,由于生物制药和创新药研发的高风险和高投入特性,公共财政补贴也面临挑战。如果补贴资金使用不当,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确保公共财政补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须建立明确的权责和风险管控机制。同时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企业则应严格遵守补贴政策规定,规范使用补贴资金。
此外,通过设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和透明的分配程序,将金融资源聚焦于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研发领域,如突破性的新药开发和针对重大疾病的药械创新,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扩大区域交流
当前,生物医药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步伐正进一步加快。如何更好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构建出活水连绵、热带雨林式生态体系?笔者认为,推动跨地区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建立公共研发基金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措施,从而增强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公平性,推动财政补贴服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循环接续。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区域内的共同发展。在这种机制下,上海的创新资源和成果可以通过合作向周边地区扩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技术的高效流动。
而通过设立公共研发基金和实施全国更大范围的金融服务补贴,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种综合性的支持有助于提升尚未形成医药产业集群地区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弥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改善科研基础设施,促进人才引进和培养,从而形成地区间的良好互动和协同效应,使创新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社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