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人工智能的一体两面

发布时间:2024-06-05 11:30:15作者:黄燕/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江西在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乡、村两级深入推进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延伸,向基层医生提供人工智能全科辅助诊疗、治疗方案推荐等服务。

笔者认为,江西山区较多,医疗行业引入高新技术是明智之举。比如,互联网医疗或远程医疗以及网售药,就特别适合服务偏远山区,患者看病拿药不用翻山越岭,足不出户便可轻松获得医药服务。笔者注意到,江西推行的基层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系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基层”,二是“辅助”,表明当地通过善用和巧用高科技,处理好了机器与人的关系。

机器有优势,也有短板。首先要认清其优劣势,扬长避短,才能实现机器与人的共赢。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加之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诊疗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应变力,而这正是机器的短板。因此,机器代替不了医生。机器更适合抓住问题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所以它更适合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胜过差异化的服务;更适合面向患者群体,而不是患者个体;更适合面向简单病例,而不是复杂病例。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生主要诊治简单病和常见病,因此,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用于基层恰到好处。

在医生面前,机器不能喧宾夺主,在对的时间和地点用对它,可以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比如,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刀口很小,但手术视野很大。再如,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出各种治疗方案,可以开阔医生视野、活跃医生思维,帮助其思考,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和质量。

在机器面前,医生要有主见和正确判断的能力,不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对其过度依赖,因为这会令医生技能萎缩,因机器产生的临床风险和责任也会转嫁给医生。另外,机器的灵敏度受诸多因素影响,需要定期维护和合理使用,这些都很重要。

机器不能被闲置,也不能被滥用。闲置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滥用容易产生临床风险,甚至被机器牵着鼻子走,让医疗安全性大打折扣。因此,使用手术机器人,也要有严格的“适应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