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上百亿资金涌入GLP-1

发布时间:2024-06-05 10:35:58作者:王世薇来源:医药经济报

“很难想象一款药会在市场上卖到断货。”一位资深从业者如是感慨。近期,诺和诺德与礼来的GLP-1减肥药供不应求,成为全球制药界的罕见现象。

GLP-1减肥药不仅是医疗的宠儿,更是市场的明星。在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两款经过严格验证、减重效果可达15%以上的药物,一经上市便受到热烈追捧。其背后的用户粘性也极强,因为肥胖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干预来维持减重效果。

在医药创投领域,GLP-1及多肽相关的投资机会更是炙手可热。据统计,2022年以来,国内多肽药物投资热度飙升,近百亿元资金涌入这一领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大企业纷纷尝试采用最前沿的药物偶联、AI制药、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力图在多肽制药领域取得突破。

不过,尽管投融资端热度很高,但GLP-1和多肽产业端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尝试从GLP-1相关药物中分一杯羹,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适应症和靶点,才能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

短期内很难被超越

在GLP-1药物大放异彩之前,全球多肽药物的研发已经悄然展开。数据显示,2015-2021年,得益于FDA对多肽药物创新的持续扶持,共有18款多肽新药成功获批,广泛应用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领域,为病患带来了福音。

然而,多肽药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小众地位,直到GLP-1这一明星靶点的崛起,才使得多肽药物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GLP-1药物迭代速度惊人,从利拉鲁肽到度拉糖肽,再到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其用药周期、药物剂型、适应症范围均实现了快速升级,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常规药物。

另一方面,在商业价值上GLP-1药物更是表现出色。以诺和诺德为例,其旗下的3款司美格鲁肽在2023年全球销售额高达212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3,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肿瘤领域的重磅药物PD-1。而刚刚上市的替尔泊肽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23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2024年至今已完成销售额30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呈现出比司美格鲁肽更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戎璟指出,若剔除GLP-1药物的影响,全球多肽药物的整体增长速度并不乐观。他表示,尽管从事生物医药投资已有十余年,但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多肽药物领域。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00家企业涉足GLP-1药物研发,数十家企业研发管线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这些企业大多围绕司美格鲁肽进行产品优化,如提升药效、增加增肌功能或开发长效制剂等,呈现出“内卷”态势。

质肽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张旭家表示,当前GLP-1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周制剂,无论是单靶点、双靶点还是三靶点,体重下降幅度均在18%~20%。相对而言,月制剂领域的竞争较小,为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多肽合成和成药的难度极大,要在短时间内跳出传统策略进行GLP-1创新具有挑战性。

此外,一些企业正尝试绕过GLP-1,探索多肽药物新的靶点和适应症。但多肽作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使用仍受限于人体内发挥的功能。目前,多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对于其他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多起辅助作用,但无法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修实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吴寅嵩认为,新的多肽重磅靶点值得期待,但难以预测。在未来5~10年内,GLP-1的地位难以撼动。为了推动多肽药物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如穿膜、合成等。当前,许多企业正尝试通过药物偶联的思路来优化多肽成药的可能性,道路曲折,但前景广阔。 

产业链上风生水起  

在创新药的浪潮中,多肽创新可能拥有最短的回报周期,但其背后的产业链构建者——那些被称为“卖水人”的角色,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个药物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疗效卓越,产业链的完备与高效同样至关重要。”一位资深投资人深谙此道,虽然对多肽药物行业的洞察尚属新鲜,但他已敏锐地捕捉到GLP-1产业链上的潜在机遇,并果断布局。

在国内,多肽创新正逐步崭露头角,但与国际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到2027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销售额将达到惊人的1113亿美元,而中国市场仅占其中一小部分。当前,我国多肽药物市场以进口为主,仿制药占比相对较高,而国产原研创新多肽药物的份额更是有限。尽管国内已出台多肽药物开发的指导原则,但整个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多肽CMC(化学、制造和控制)方面,其开发具有独特性,需要专门的规则体系来支持。

为了构建完善的国内多肽创新产业链,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外部产能,确保原材料和中间体的稳定供应;二是建立多肽创新药的早期开发平台,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在外部产能方面,上游的专业原料厂商和中下游的多肽CDMO企业正在崭露头角。以GLP-1上游产业链为例,国内企业在树脂、保护氨基酸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颇高。然而,面对GLP-1及下一代产品的快速放量需求,多肽药物的产能扩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生产周期长、终端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不成熟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合成生物学虽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但GLP-1的制备特性使其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分离、纯化等难题。

在早期开发平台方面,一些企业致力于构建长链分子库和借助合成生物学、AI技术来推动多肽药物创新。长链分子库的构建不仅有助于筛选具有潜力的药物分子,还能为药物发现提供有力支持。而AI技术的应用则能加速多肽分子的筛选过程,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GLP-1的崛起无疑为多肽药物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多肽药物市场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这场创新的马拉松需要企业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多肽药物的辉煌篇章。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