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2 11:13:38作者:龚晓红来源:医药经济报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少医院的产科分娩量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院各个专科都在不断进行内部调整,提升服务质量。对产科而言,在生育率走低、业务量下降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育服务需求提升的当下,如何科学、合理规划产科结构和布局,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发展,考验着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当前,助产服务主要存在三个短板:一是助产人员工作量分配不饱和、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区域内、单位内多学科协作意识不强;三是信息化赋能助产服务不足。对此,笔者提几点建议:
1.科学调配人手
一是合理做好人员配置。结合本地人口、医疗资源分布、适龄妇女分娩需求及趋势,合理规划、配置助产人员,通过人才引进、专项招聘和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人才队伍。
建立区域助产人员灵活调配和单位内部弹性排班机制,根据分娩服务的高峰期及服务难度,统筹区域专家及单位内助产人员配置。
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为助产人员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有计划地安排助产人员进修学习,积极组织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助产业务培训,鼓励助产人员提升学历,保障助产人员具备符合时代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资格。
2.提供多学科服务
一是健全协作机制。组织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联动助产服务工作机制,明晰专家配置、队伍组成等,建立规范会诊流程、助产服务标准和质控体系。通过多学科综合会诊模式,精准评估产妇状况,提供科学高质的助产服务。
二是共享资源。完善区域内和单位内诊室、诊疗设备、信息网络的资源共享,建立好统筹调度机制,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时,各类诊疗设备或工作单元能够及时投入应用或替代补位。
三是持续提升。针对多学科会诊实际过程中遇到的短板问题,建立常态化的反馈、整改和提升机制,持续提升应对各类实际诊疗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同时,通过各学科交流,进一步提升助产单元和助产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借助信息力量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在线咨询、线上预约、分段叫号、移动支付,可有效减少出行不便、排队等候的困扰。同时积极发挥远程诊疗平台作用,通过上级专家在线服务的模式,打破时间、空间距离,使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产妇在家门口也能够享受到专家的服务。
二是通过实施线上助产知识培训教学,一定程度缓解助产人员的工学矛盾。通过应用智能穿戴设备与家庭医生实地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远程产妇、胎儿动态健康状况监测,建立信息预警提示和AI辅助系统,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实施公共卫生(孕产妇保健)与医疗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在服务对象授权情况下,实施医疗和公卫信息互通,进而有效提升健康随访侧重点及分娩风险评估等工作,提升助产服务的精准性。
三是通过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区域或单位助产专家和工作人员智能出诊和排班效率,为绩效工资等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数据监测,建立健全遗传性疾病早筛、合并疾病环境因素、数据、分娩风险防控等环节联防联控机制,根据患者满意度测评,提升管理侧重点和精准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